药都没管好,咋管“嗑药鱼”
2015年07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嗑药”多宝鱼的查处实际给监管者做了提醒,一些威胁食品安全的因素,并没有多么隐蔽多么复杂,只要多用点心,完全可以实现很大的改进。如果一些威胁食品安全的行为可以轻易做到的话,保障食品安全就成空谈了。
  近日,济南公安食药环侦部门在抽检中发现,有酒店售卖的多宝鱼含有呋喃西林违禁药品成分,由此顺藤摸瓜查扣十多吨问题多宝鱼,并处理了全环节涉案单位和人员,揭出了隐藏在平静海水之下的潜规则。
  想想都令人后怕,“嗑药”多宝鱼是在酒店抽检出来的,距离端上餐桌仅一步之遥。那么人们就要问了,既然业内有使用违禁药品的潜规则,在没有被抽检到的地方,是不是仍有“嗑药鱼”源源不断地流向餐桌?那么,又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况?
  事实上,因呋喃西林会对人体致癌和致胎儿畸形,早在2005年农业部就将其列为禁止使用的兽药,但违禁药品的使用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在禁令颁布之后的2006年,北京上海等地就出现了多起多宝鱼药物残留超标事件,在这之后,类似事件也屡屡发生。而这一次,一次抽检就“挖”出了十吨问题鱼,足以反映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任何人不得生产、销售和使用”呋喃西林的禁令,明显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在涉事养殖户所在的渔村,呋喃西林有“专人”经营,很容易就能买到。如果在网络上查找,那就更令人吃惊,以观赏鱼用药为名公开出售呋喃西林的商家成百上千,不仅热情推销、不限量销售,还毫无忌惮地宣称食用鱼也可使用。
  本该受到严格监管的违禁兽药,却在“敞开式”销售,无疑给养殖户提供了违法用药的机会。按照渔业专家的说法,多宝鱼并非天生抗病能力差,生病是过度密集养殖导致,养殖户为了利润也就有了对呋喃西林的需求。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监管不到位,难免有人铤而走险,同行们为了降低成本适应竞争,于是就跟风而上。时间久了,给多宝鱼“嗑药”也就成了潜规则。
  显然,让养殖户自觉抵制违禁药品是不现实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监管,在于从源头上将违禁药品控制住。国家出台禁令对呋喃西林在生产环节就开始控制,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相关规定对诸多高毒农药的管控,也是同样的思路。尤其在食品追溯体系尚未建成,各环节抽检又无法实现全覆盖的现实之下,源头监管更是事半功倍的不二之选。
  “嗑药”多宝鱼的查处实际给监管者做了提醒,一些威胁食品安全的因素,并没有多么隐蔽多么复杂,只要多用点心,完全可以实现很大的改进。毕竟,法律法规的健全也好,追溯体系的建立也好,终究还是要有人去执行。如果连一些很容易被发现的问题都可以长期公开存在,如果一些威胁食品安全的行为可以轻易做到的话,保障食品安全就成空谈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