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里的军旅美术视角
2015年08月03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八一建军节前后,各大军旅题材作品展纷纷亮相,为炎炎夏日再添火热豪情。在爱国主义教育必不可少的军事题材美术创作中,对人性的刻画、思考、反省是创作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通常以军事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直面战争、训练及人物在此环境中的生存状态,题材的背景和外延又与政治风云、社会现实、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而众多优秀军事题材美术作品中的阳刚、向上精神,能够记述历史,讴歌英雄,激荡人们心中正气,也使其成为美术创作中一个独特的部分。
大量军事题材作品成记忆中的经典
提到“军事”二字,给人的第一印象会是宏大、庄重、严肃的英雄气概。在绘画历史上,以军事为题材的作品古已有之,伴随多种艺术技法的引入,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对主题创作大力倡导、创作队伍的逐渐形成,更涌现出一批兼具历史、教育、文化意义的艺术里程碑式作品。这些作品即使普通观众也耳熟能详,有很多作品甚至出现在了我们中小学的教科书中,成为几代人的经典记忆:
由陈逸飞、魏景山于1977合作而成《蒋家王朝的覆灭》,表现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并升上红旗的场面,这标志着蒋家王朝的灭亡、新中国的开始,作品场面壮观气势恢宏,构图由稳定的等腰三角形构成,人物的刻画细致生动,有极强的生活气息,每个战士的脸上都能折射出他们面对敌人时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和丰富的战场经验,士兵们抬头仰望,欣喜若狂地注视着自己的红旗即将升起,堪称记述历史的经典之作。
而詹建俊油画作品《狼牙山五壮士》,则用艺术手法再现了五壮士的英雄形象。在金字塔式的构图上,五位英雄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气概,形成鲜明的英雄主义基调。统一的气势中不同人物的动作、眼神,又巧妙富有变化,作为背景的峻峭雄伟的山峰与人物群像融为一体,仰视的效果令人荡气回肠,惊心动魄,表现出壮士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红军不怕远征难》是董希文1957年创作的作品,为了创作这幅画,他亲自沿红军长征路线进行写生,画家用特定的蓝灰色表现了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一个昏黄的夜晚,红军战士停宿于一望无际的草地上的情景,透过朦胧的夜晚,观众能够看到战士们清瘦坚毅的脸庞在篝火映照下,依然乐观、充满信心,也寓意着革命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作为上世纪50年代军事题材的优秀之作,罗工柳在1951年所作的《地道战》,记实性地描绘了抗日战争年代的真实情景,在日寇包围村庄时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打击日寇,画面中大面积的黑暗突出了人物表情和动态,一触即发的战斗气氛被刻画得十分紧张······不仅如此,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李宗津的《飞夺泸定桥》、王盛烈的《八女投江》等大量优秀作品,都成为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专业创作队伍传递社会正能量
军旅题材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建国后取得较大成就,与参与该题材创作的艺术家有非常大的关系。这些经典作品的作者,几乎涵盖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优秀画家,对全国的美术教育体系影响深远。而早在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毛泽东就重视运用美术这一文艺武器为革命斗争服务,专门开设了“革命画”课程,举办了美术学习班,注重队伍自身的美术创作培养。新中国成立前后,部队各大单位、各大军区还相继成立了美术创作室等组织,创建了专业化的美术创作队伍。而不同时期军队美术创作,多以写实为主,直接见证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
专业人士认为,中国近当代军事题材美术创作以其与民族抗争和政治教化的关联而引人注目。军旅题材创作具有相对明确的主旨范围与价值取向,是一个有鲜明的时代选择性、能传递主流信息的表现类别。而军队艺术院校的创办和现代美术教学体系的建立,使反映主旋律军旅题材作品得以大量出现,而专业化的军旅艺术家也进一步成为军旅题材创作的重要力量。据了解,延安时期的鲁迅艺术学院、延安部队艺术学校等就曾经为部队美术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60年解放军艺术学院成立并于1979年设立美术系,从1957年开办第一届的全军美展以及其他类型各大展览,也都为优秀军事题材美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交流展示平台。部队里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能够更熟悉部队生活,刻画平时训练场景、深入官兵生活,在新时期宣传、教化、弘扬主旋律、激励正能量方面发挥着更大作用。
主旋律创作也有时代新语境
新世纪中国美术在经历了不同阶段的风格流变和思想撞击之后,在文化资源、风格趋向与精神诉求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与老一辈军旅题材的画家相比,当下作者个人化倾向更为明显,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更注重瞬间情感性场景表现,除写实主义手法外,还广泛借鉴当代美术、民间美术和东西方古典美术等各种表达方式,使表现语言不断丰富和多样化。
不管时代怎么发展,军队美术家依旧在对现实题材的挖掘、艺术形式的开拓和艺术语言的探索中表达历史的立场、现实的关注、人性的关爱,不断建构与时代同步的艺术新语境。对此,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解放军出版社编审许向群认为,“军事美术在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政治语境’的弱化和消解,以及纷至沓来的西方各种思潮和流派的冲击与影响之后,通过不断的适应与磨合,反思和坚守,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伴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和侵蚀基本完成了自身的转型,找到了具有显著特征的文化定位和发展路径。当前,探讨文化消费主义语境下的艺术价值,军旅美术家给出了自己的清晰答案。艺术的宣传性、歌颂性、教化性的社会意义和主旋律需求既是他们的职业要求和责任担当,更是一种内心的需求和自信而自觉的选择。军事美术创作在摆脱了历史的额外负荷、承接了优秀传统的同时,自觉地融入到当下的艺术语境中,在彰显军事美学特征,探索艺术语言的丰富性、原创性等方面进行自觉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军事题材画家将学术性的追求与个性化的表现与社会意识和主旋律需求紧密结合,从艺术本体的角度来阐释和呈现,是新世纪军事美术创作的特征。在多样开放的创作格局里,军旅美术家注重对现实的真切观照和体验,开掘军事美术在新世纪新时期的美学特征和文化风貌,以创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并与当下人文精神相映照的作品为目标,通过真情的投入和扎实的实践,体现出军事美术的当代价值。” (东野升珍)
▲《蒋家王朝的覆灭》 陈逸飞、魏景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