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员工在实践中加速成长步伐
胜利十号平台成人才“孵化器”
本报记者顾松通讯员张永利周建
2015年08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13、2014年,为胜利四号平台尼日利亚NPDC项目输送技术及操作人员4人;2014、2015年为新胜利一号平台CDX项目输送管理及技术人员3人;向公司国际工程管理部输送管理人员4人……据了解,自2011年9月至今,远在阿联酋海外施工的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海洋钻井公司胜利十号平台,先后为公司重点市场项目、部门输送各类国际化人才14名,为推进公司国际国内“半壁江山”的市场格局提供了强劲的人力资源保障。
平台交接班一律用英语 各岗位员工能独立与甲方沟通
  “单一的专业用语已不能满足更深层次的沟通交流,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适应国际高端市场。”谈及国际化人才素质培育,胜利十号平台经理、教导员王强深有感触。为提升自身英语水平,他曾连续两个倒班周期180天没有回家,只身一人到广州参加英语封闭式培训,成为平台上坚持自学的佳话。
  王强认为,虽然平台已迈出国门多年,但要想在国际市场一展“拳脚”,员工的语言交流能力仍需提升。一套简便实用的“一班一角一训两板”学习法很快在胜利十号平台推行开来,他们要求每个班组成员在每天交接班会上用英语交流;在平台生活区专门开辟英语角;每周组织一次员工集中培训,安排口语好、表达能力强的员工面对面授课;在平台作业区及生活区显著位置分别安置一块学习看板,定期更新专业词汇,便于员工掌握和记忆。
  此外,为提升口语和听力水平,平台上有96%的员工手机都更换为智能型;工长刘建军干脆把英语单词记在工服袖子上,便于随时记背;就连在倒班途中的国际航班上,员工们都通过观看英语电影、与同机外国乘客交谈等形式,不断提升外语听说能力。
  目前,胜利十号平台各岗位人员都能做到独立与甲方监督沟通,并且能够准确执行作业指令。有一次,甲方监督Frnrdun感叹说:“你们这么好学,不出两年一定会成为一流的国际化钻井队伍。”
建立多层次人才储备库 实现人才与岗位最佳匹配
  “要想跻身国际市场,就要做好对国际化人才的超前储备与实践锻炼。”在海洋钻井公司党委书记安长武看来,人才成长,如同知识积累,厚积薄发,才能海外“亮剑”。
  胜利十号平台作为该公司唯一一条海外施工平台,具有独特优势,也自然承担起培育国际化人才的重任。为深入开发人才资源,形成人才强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他们分别建立起市场管理、专业技术、岗位操作等多层次的后备人才库,并通过专业测试,对每类人才细分为A、B、C、D四档进行管理,实行跟踪滚动式培养,根据个人素质、能力水平和工作所需择优任用,实现人才与岗位的最佳匹配。今年5月,该平台就有4名岗位专业操作人员因能力突出、考核优异,被调整至技术管理岗位。
  针对人才培育需求的层次不同,该平台实施培训对象层次化、培训内容市场化、培训手段丰富化的“特色培训法”。以加强培训顶层设计与员工岗位能力素质对标,分类制订培训方案,设立现场培训场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举办“公开课”、技术比武、成立公关小组等方式,提升全员综合素质,逐步实现人才培育由“量”向“质”的转变。他们还通过开展人才群体成长空间设计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促进优秀人才健康成长。
  此外,平台通过给各类年轻人才压担子、分任务,实际参与海外项目全过程运作,以获取宝贵的岗位经验和工作能力,在实践中加速成长步伐。经过近5年的实践证明,胜利十号平台在国际化人才培育上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目前,平台共有山东省首席技师1名、主任师3名、高级工程师5名、高级技师5名、工程师11名。从十号平台走出去的李恩鹏、张敬泉、刘相华等一大批国际综合性人才在公司各重点项目中作用明显、表现优异,已成为带动市场全面开拓的中流砥柱。
  “有了这些能够独当一面的国际化综合人才,我们‘走出去’的步伐会更加稳健。”展望国际市场开拓,海洋钻井公司经理张金龙信心满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