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陈户战斗:
寡不敌众也要英勇抵抗
2015年08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陈户烈士纪念塔。
  参加过陈户战斗的5位老战友在烈士纪念塔缅怀牺牲的英雄。
   2
  纪念中国抗战胜利
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
70
  周年
C03
重点
  1945年5月21日,现博兴县陈户镇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发生了一场损失惨重的战役,虽然寡不敌众,但是依然涌现了一批英勇抗战而牺牲的英雄们,为了纪念缅怀革命先烈,1946年,周边村庄自发捐款捐物,建立了现如今的陈户革命烈士塔。

  文/片 本报记者 王泽云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编辑:赵旭 美编/组版:李冲
打完仗才知道小腿被炸伤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为了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本报推出“壮歌”系列报道,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共产党的引领、国共共同对敌、发动人民战争、世界统一战线是70年前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日本的失道寡助、战略大错、残忍至极、远征无依注定其失败的必然性。只有拥有超强的意志、超强的重器、超强的国力、超强的治理、超强的合作,才能永远保持胜利。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抗战胜利已经过去70年,但是这段特殊的重要历史不可忘记。纪念抗战胜利,就是为了始终牢记和更加深知这段历史,不要忘记那场战争给中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用无数鲜血生命、极大代价换来的胜利成果,不断提醒国人和世人警惕历史悲剧重演,充分看到战争威胁依然存在,充分做好防范战争、打赢战争的准备,使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得到维护巩固,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顺利实现伟大复兴。
  回顾70年前的抗战胜利,我们感慨万千,不禁要提出两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中国为什么胜利?日本为什么失败?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深刻总结起来,可以得出如下判断:在这场伟大斗争中,中国必然胜利,日本必然失败。

  马丕勋老人今年93岁高龄,博兴本地人,1940年入伍,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福州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役不计其数,陈户战斗更是让老人终身难忘。
  1945年5月份,马丕勋随部队驻扎博兴,当时任独立营特务队排长,据老人回忆,他像往常一样侦查敌人动态,5月21日早上,发现鬼子要来扫荡,他赶紧回到部队报告领导,但是当时独立营大部分部队已出发到别处打日伪军,部队里只留下了三连和新兵连,新兵连的战士也武装不足,有的战士有枪,有的则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部队领导决定打伏击战,辗转到敌人后方打。“当时我们就来到了现在的东谷王村,等着打鬼子,但是没想到后面还跟着一个团呢,敌人越来越多,我们一边打一边撤,最后就撤到了陈户。”
  “撤到陈户以后,更不得了了,从广饶、寿光那边过来很多鬼子,我们只能硬撑着打,一个劲儿地扔手榴弹啊,枪都使不上了。”马丕勋老人回忆说,当时正赶上陈户大集,“在打仗的沟里挤满了人,连牛都有,走都走不动。”
  据马丕勋老人描述,当时打仗的地沟之间还隔着马路,要想去另一个地沟打仗就得先上马路,然后再跳下沟里,“当时我刚上沟,就被一个鬼子抓住胳膊了,我就拿着手榴弹猛砸他头。”马丕勋抓住自己的左臂给记者模仿当时的情景。
  就这样一直打,打到天黑,敌人才渐渐撤离,马丕勋跟随部队一起突围了出来,到达了陈户镇东寨村。“天一黑,敌人就不敢再打了,他们不熟悉陈户那里的环境,天黑了就是我们的天下了。”马丕勋老人说,老人隐隐约约记得当时突围出来的战友一共才20多个。
  “仗打完以后,我一个战友指着我小腿说,你那腿上咋有血啊?我当时一看我左腿都是血,一下子就疼得走不动了,被炸弹崩了一下。”马丕勋老人回想起这事,还被自己逗乐了,“打仗的时候跑得很快,打完仗知道自个儿腿受伤了,一下子就走不动道了。”
  “当时身上还有一个绿豆面饼,都背在身上好几天了,咬都咬不动。”马丕勋老人说,第二天和战友们打扫战场,他们把战友们都抬到陈户的一个庙里,想起这次战斗,马丕勋老人格外伤心。
  “有时候睡不着的时候,就在想曾经在哪里打仗,在哪里差点牺牲,想着想着,脑袋一大,赶紧摸摸自个儿的头,咣的一下子才知道,原来自己还活着。”这是马丕勋老人现在的状态,从18岁入伍当兵打仗,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战争给老人心里留下了一道抹不去的伤疤,时不时地刺痛他一下。

村庄自发捐款建造纪念塔
  据《博兴县军事志》记载,1945年5月21日,日军驻博兴县顾问林川纠集广饶、利津、玉皇堂等地日伪军2000人包围陈户一带抗日武装力量,但是当时部队处于讨伐汉奸张景月战役胜利之后和全国大反攻前夕,博兴县抗日根据地军民滋长了轻敌麻痹思想,且博兴县委大部分人员已于5月19日转移三里庄,留守的抗日武装力量少,博兴县独立营侦查员报告敌情后,独立营不少干部认为“独立营有能力打千多名日伪军”,轻敌思想比较严重,因为正是陈户大集,群众聚集较多,这次战斗指战员壮烈殉国180人,群众死伤300人,并俘去群众100余名。但是这次突围战斗中,也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如王竹川、王英才、魏明水等人,他们视死如归,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雄精神为博兴县树起了一块永远的丰碑。
  今年5月21日,是陈户战斗70周年,现居安徽省张洪昇老人也参加过陈户战斗,他专程从安徽赶到博兴县陈户镇,约上马丕勋老人,一起到现在的陈户烈士塔缅怀牺牲的战友们。“当时一共去了五个参加过陈户战斗的老人,他们去那以后,心情格外沉重。”马丕勋儿子马钢斌说。
  8月25日下午,记者到陈户镇河西村革命烈士纪念塔采访,革命烈士纪念塔正在修缮,2014年7月启动了革命烈士纪念塔修缮及扩建工程,该项目占地5000余平方米,包括塔身及围墙修缮保护、仿古展厅、广场、文化墙、道路、绿化等项目,预计8月底完工。
  王道东是陈户镇河西村人,今年50岁,他也参与了此次修缮工作,他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听他爷爷讲述陈户战斗的故事,对陈户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们充满了敬仰,他指着革命烈士纪念塔后面的水面告诉记者:“以前这个湾是通着的,听说打仗的时候运粮食用的,没有名字。” 
  陈户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陈户镇河西村北,1946年,为纪念在陈户战役和冯吴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周边村庄自发捐款捐物所建。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革命教育基地,塔系青石砖结构,五层八角,攒尖顶式,高15米,边长均4米,烈士塔的正面纵排“纪念烈士塔”五个大字,背面刻有陈户战役、冯高战役牺牲的220名烈士姓名,烈士塔东西两侧各记录“陈户战役”、“冯高战役”简介。作为红色教育、警示教育基地,陈户革命烈士纪念塔在弘扬革命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教育干部职工、群众、学校师生每年达3000人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