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千波:用艺术回顾历史
2015年08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新锐
  《参军入伍打鬼子》作品解析
  ◤参军入伍打鬼子 250x175cm 2015年 陆千波
  ◇陆千波
  生活于军队的陆千波,在前辈们讲述的英雄故事中想象着历史,从历史资料中回顾着抗战年代的那些春秋。作为一名军旅人物画家,创作反映抗日战争题材内容的美术作品一直在他的心底萌发,而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创作抗战题材绘画的心愿也就自然而然的落成。陆千波于2014年年底就着手绘制创作小草稿,耗时近3个月创作素描稿,在完成水墨正稿时结合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最后成形了《参军入伍打鬼子》这幅大型的主题性国画作品。
  作为一名军旅画家,陆千波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努力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刻画表现。据陆千波介绍,为了形象逼真展示出当时老百姓踊跃报名参军的历史场景,他几次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借来服装道具,又到基层部队观察体验生活,从中找到一些符合当时环境气氛的军人形象。他不间断的搜集资料,整理相关史料,阅读了无数战争时期感人的故事,力争回归到那个时代,从而使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加立体饱满。
  在整体的画面中,陆千波摒弃了战场中和敌人惨烈厮杀的场景,通过以现场报名参军的镜头,具体地刻画出踊跃参军的积极性。从稚气未脱的小民兵登记入伍,到八路军为新入伍的壮士戴花,以及从老兵手中接过武器那喜悦的表情,以小见大的向我们讲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奔赴前线抗日的决心。背景中肩扛战枪背包装具的队伍,为了不抢前面部分的画面,虽然没有给以特写,但是通过整装一致的队伍,战士微张的嘴角,雄壮整齐的步伐,将即将奔赴战场的紧张气氛反映出来。画面突出横截面构图形式,与前面主体人物形象形成互衬并融为一体,显现出更加整体的庄重气氛,使雄纠纠气昂昂打鬼子的气势流露的更加自然自信。
  画幅虽然较大,但陆千波在创作时情感的酝酿达到水到渠成的状态,因此在笔墨运用上毫无滞感,一气呵成。每处细节的处理都显示出他胸有成竹的艺术水准,陆千波利用写意人物的以线为骨的创作表现手法,加上山水画创作中的丰富厚重表现方式,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他在具体的技法中毫不添加其他炫技成分,将质朴刚强的人民战士还原到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怀着真诚感动的情感创作作品,陆千波把民众和战士不惧外敌、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的热情展现的栩栩如生,也体现了他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和军旅画家的责任担当。 (胡敬爱)
  陆千波,1973年出生,浙江宁波人,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写意人物创作艺术硕士学位研究生。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清华美院山水写生高研班助教。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丰台区美协副主席。
  国画作品先后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第二届中国美术政府奖美术“金彩奖”、“徐悲鸿美术奖银奖”、首届全国青年美术年展铜奖、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作品序列展、全国第六届体育美展、全国第五、六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奖、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军美展二等奖和优秀奖、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美展、2008奥林匹克美术作品大展等多项重要的全国性和军队的展览,2014年中国梦强军梦军事题材美术作品展览,2015年铸魂鉴史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军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2015年上海“白玉兰”美术奖二等奖,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卢晓峰新作将于书画博览会上展出
  在将于10月15日开幕的“第七届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博览会”上,我省青年画家卢晓峰将举办个人展览,展出其近期代表性作品,精彩的人物画充分呈现出70后艺术家在创作中的文心与探索,长达12米的《如戏人生》更将成为展览点睛之笔。
  在世人眼中的如戏人生中,荒诞、失落、无奈、纠结、痛苦常是坐上之客,而《如戏人生》的创作源头,正是青年画家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征途时的曲折落寞经历。“找工作、生活漂浮、节奏混乱、面临未知变化、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卢晓峰说,那时他用一篇文字《多城记》来描述自己的心境,虽然时过境迁,五年后的自己已经安定,但当时的感触和近年来的经历种种也在源源不断融入这幅创作之中,成为一种真实的社会、心理呈现。而将同时展出的《某某》系列,也是画家以社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真实人物为原型而创作,不同的职业、年龄、性别背后,似乎总隐藏有一串长长的人生故事。
  卢晓峰说,他的人物画创作多数来源于“周围”:路遇的某个场景,某张面孔,某个身影,突然间的一阵微风拂面,一声婴孩的啼哭,都会在心弦上轻轻的扣动一下,继而引出遐想无限。对年轻一代的画家而言,对新事物、生活细节的认知敏感与多重生发联想能力,是他们创作达意的重要优势能力。然而更加重要的是,传统笔墨在卢晓峰的作品中并未黯淡,近期的创作就充分反映出他的“笔头功夫”、传统功力。在画家自己看来,中国画是一个根植于传统哲学的完备体系,从造境、取景、用笔用墨到辨识、品鉴都有一套成熟的规程,而她又与书法、文学、戏剧等姊妹艺术有着亲近的联系,传承千年、博大精深。在进入中国美院攻读博士之后,卢晓峰就清晰地认识到,画面最耐人寻味的依旧是笔墨:“用笔、用墨的层次丰富性、内涵深刻性,恰恰是中国画最具魅力之处。一味追求形式感与视觉冲击力,只能让画面好看却不耐看,我们需要画外之韵味,而非在光鲜炫目的外在下缺少耐读耐品的含蓄气质,让先锋的刃利以牺牲厚实积淀为代价。”
  “笔墨并不是出新的束缚。勇于跳出小的思维框架后会发现一切皆有可能。而以后的绘画道路可能会是一个不停向外‘跳’的过程,创作也会越来越有意思”,卢晓峰说。因此,如何解决色彩与笔墨结合中的矛盾,也成为他近期研究、实践的重点内容。“对于经验的‘无中西、无古今’,我们只需要区分‘好’与‘坏’。每一种画法都能出现好作品和坏作品,最终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创作者的技巧、阅历、感知等,最重要的是‘人’。所刻画的具体形象只是一个道具,我需要通过这些道具表现自己的想法、观念,对生活的体会,以及生活留在心中的不同印记,”卢晓峰说。   (东野升珍)
色墨交融的山水世界
  青未了画廊李圩作品展明日落幕
  ▲一段旅途 70×178cm 卢晓峰
  “空即是色——李圩作品展”自8月1日在青未了画廊开展以来,受到了济南观众的热情欢迎。展览适逢暑假,很多高校的学生纷纷前来参观并临摹其作品。
  李圩1968年出生于湖北云梦,他虽生长在南方,却生性豪放、豁达,所画的山水多追求雄浑、朴茂、厚重的壮阔气象。李圩是一位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意和才情的画家,他的很多构思,构成意识,均出人意料之外。其画作耐人寻味,让人过目难忘,代表作《天相》系列中的《天眼》,就曾参加全军美展并被收藏陈列,他这些独具匠心的创意,看似偶然,其实都是他在深入研究了画史、画论以及古今中外许多艺术之后,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尝试所得的成果。
  李圩深入学习和理解古人的笔墨技法、造境,领略传统的艺术精神,他在向古人学习的同时还不忘“师造化”、“观自然”,来提高自身的表现功力。在湖北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高级研修班毕业后,李圩又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山水工作室研究班。他非常有幸能成为贾又福的学生,他说:“贾又福先生1960年考入央美,一直受李可染、叶浅予、李苦禅等大师熏染,画风与大师们一脉相承,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开拓与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对贾又福先生仰慕已久,记得十多年前,得知贾又福先生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连夜从千里之外赶来,那是第一次得了贾又福先生亲笔签名的画册,兴奋异常,珍藏至今。”
  也许是受到贾又福老师绘画理念的影响,作为青年山水画家,李圩画面中有着青年人少有的安静与平稳,他不断地在艺术、情感、生活、想象、历史、宗教这几个元素之间游走,反复探索艺术表达的新样式。在他的绘画中,他用色与墨,用历史与文化,诠释了“色即是空”的哲学内蕴。近日,多位书画爱好者前来参观“李圩作品展”,一位家住朝山街的书画家陈先生说:“山水画自古就是人们喜爱和推崇的一个题材,人们喜欢的不仅仅是山水美景,更是心中对山水的一种情结。观李先生的山水画大气磅礴,心生大境之感!山水赋予我们内心的那种境界与大气,李先生的作品全都包含了。”
  展览将于明日落幕,没有到现场参观的观众还可以到青未了画廊品读其作品。           (贾佳)
  ▲山水 李圩
  收藏热线:
0531—81758657/15966685196
青未了画廊:济南市经十路17513号(经十路与历山路交接口往西200米路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