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课本见证根据地抗日教育
抗日小学曾培养大批地下党员,教材侧重于爱国主义和革命教育等
2015年08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筑先一区文化书社印刷的《初小常识课本》第八册。
     文/片 本报记者 凌文秀              

  收藏爱好者刘先生近日得到了一本抗日战争时期筑先县(今东昌府区)的小学课本,最上一行自右向左写着“初小常识课本”;第二行写着“第八册”;第三行写着“岳贵葛”,显然是编者的姓名。最下面写的是“筑先一区文化书社”,这是印刷发行的单位。中间印有一个大人给孩子们讲知识的图案。

抗日小学曾培养大批地下党员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聊城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的‘抗日小学’使用的课本。”东昌府区政协文史研究员高文广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聊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于1940年4月,县长为张武云。
  同年10月,更名为“筑先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由牛连文担任。1941年2月,张侠接任县长,直至1946年8月。从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起,开始下设3个区,后来逐步增加到6个区。以古城南向的老韩庄为中心,东南到周店一带都是“筑先(县)一区”的范围。
  老韩庄(今属凤凰办事处),距东昌古城约30里。村内有一所“老韩庄完全小学”,简称“老韩完小”,现称老韩庄小学。该校历史悠久,民国七年(1918)初办。此后,哈弼臣、刘子杰、孙寒光先后担任校长。民国十三年(1924),刘子杰主持迁址,建教室五座,学生寝室五间。民国二十四年(1935),孙寒光主持盖教学楼一栋。至抗战爆发前,学校规模为含1—4年级的两个复试班,5—6年级各一个班。
  高文广说,该校是一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的著名的革命小学、抗日小学。校长孙寒光及部分教师都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对学生讲爱国主义故事,讲党和革命部队的伟大历程。后来的革命干部谭启明(后任广东省科委会领导)、杜志国(后任湖北省粮食厅厅长)、杜保(后任贵阳市委书记)、李超(后任遵义地委书记)、刘泽民(后任本溪市委书记)等,都曾是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
敌军统治区抗日课本只能偷着学
  上世纪中期担任校长的孙寒光 (1908-1979),1926年冬在济南读高中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加入国民党。1928年高中毕业后,在国民党聊城县党部任职。嗣后,看到国民党政治腐败,声明退出国民党,遂受通缉。1935年在阳谷安乐镇加入中共外围组织“中坚社”,不久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5月,组建中共孙老庄(今属东昌府区沙镇镇)特别支部,任支部书记。同年10月,特别支部改建为中共聊城县委,任县委书记。
  聊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在1940年成立时,孙寒光改任政府秘书,主持政府工作。同年赴中共华北局党校学习。1941年夏毕业后,先后任冀鲁豫第四(运东)、第一(泰运)专署民政科长、公安处长。1946年8月任筑先县县长。建国后,先后担任河北省邢台专署副专员、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等职。1979年1月,在石家庄病逝。
  “抗日战争时期,党十分重视抗日爱国教育。”高文广说,据《聊城地区教育志》等书籍记载,从1939年到1945年间,鲁西地区创办过45处抗日高级小学,简称“抗高”;910处抗日初级小学,简称“抗小”。
  抗日小学大致有四类,一是在根据地环境相对安定的地方创办的抗日高级小学;二是游击高级小学,以培养抗日基层干部为目的,随抗日政府或部队转移,每到一地借用民房、寺庙等为教室,甚至在树林里面上课;第三类是抗日初级小学;最后一类是“两面小学”。   
  高文广解释,所谓“两面小学”,“灰色学校”,指的是一些地方,既有日伪政府存在,也有党领导的抗日政权,既是敌人的“治安区”,也是八路军的“半解放区”。这里的小学,敌人扫荡时,或日伪人员来检查时,就读日伪政府发的课本,他们走后,就拿出抗日课本学习。
很多学校使用手抄本教材学习
  由于条件艰苦,抗日小学用的抗日政府所编课本,或由教员自编的课本,纸张都非常粗糙。筑先一区文化书社印发的这种《初小常识课本》应属于教员自编的课本,“岳贵葛”应是当时的一名抗日教员,但是能够印刷出来就相当不错了,有许多地方的自编课本就是手抄本。
  那时设置的主要课程一般有国语、算术、常识等。内容侧重于爱国主义和革命教育等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们勇敢、正直、诚实、勤劳的品德,使他们以后能够胜任革命工作。在解放区或游击区,学生上课之余,还参加政治、生产活动,如配合民兵站岗、放哨、送信、查路条等。日伪扫荡时,学生们还要随部队与敌人周旋。
  在《聊城教育志》中,记载了多所曾经是“抗日小学”的学校,如当时属于筑先县二区的孙堂小学就是一所著名的抗日学校。1941年至1943年间,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张侠和教育科长唐立全在孙堂办了抗日高小。孙堂抗日高小的办学宗旨是,为抗日救国培养干部,招生条件要求有一定身高,以十七八岁为宜,学习好,有工作能力的几个月就可以毕业参加工作,由政府发给学校枪支若干。
  1944年冬,日寇扫荡频繁,奉上级指示,孙堂学校的师生背起背包打游击,流动中依然抓紧教学,在树林里上课,在破庙或群众旧屋里住宿,很多学生身上长了虱子,但师生积极性很高。
  该校教师除了教学外,还帮助所在村办扫盲班,配合减租减息,动员农民参军。学生除了学习外,课余时间还参加儿童团,锻炼了他们的实际能力,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提高了的综合素质,为后来从事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