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朴麻麻”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朴槿惠
2015年09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撰稿 本报记者 赵恩霆

  9月4日,当韩国总统朴槿惠结束访华回国时,一个好消息正等着她:民调机构盖洛普韩国9月1日至3日进行的最新民调显示,朴槿惠的民众支持率升至54%,达到2014年4月“岁月”号沉船事故以来的最高点。盖洛普韩国分析说,朴槿惠此次中国之行推高了其支持率。
  与此同时, 朴槿惠的人格魅力以及出席中国“9·3”大阅兵的举动,也为她在中国增粉无数,甚至有网友套用对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彭麻麻”的昵称,称呼朴槿惠为“朴麻麻”。素有“冰公主”之称的朴槿惠,是如何让中国民众喜欢上她的呢?
  打破惯例,亚洲首访来中国
  东亚地区从来都不缺少政治强人,但都是清一色的男性。这一历史在2012年底被打破——当年12月19日,60岁的朴槿惠以51.6%的高得票率,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女性总统,她也是东亚历史上首位民选女性国家元首。
  朴槿惠以她标志性的微笑,以及朴素干练的装束,给东亚政坛带来一抹亮色。表面上看似柔弱的她,在政治上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决断力。2013年2月25日正式就任韩国总统后不久,朴槿惠就展开了外交出访。
  不出意料,作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坚定盟友,朴槿惠上台后首次出访选择美国。这也是历届韩国总统的一个惯例,况且2013年是韩美结盟60周年。不过,随后朴槿惠打破了以往韩国总统上任后访问美、日、中的顺序,在5月初访美之后,6月底就访问中国,而且率领的经济使节团超过了访美时的规模,把日本晾在了一边。
  看似小小的访问顺序变化,实则反映出韩国政府外交政策的大调整。朴的前任李明博执政时期,一边倒地强化与美日的同盟关系,同时与中国不断发生海上渔业纠纷,导致中韩关系趋冷。朴槿惠的这一改变,不仅迅速修补了中韩关系,还进一步将双边关系提升到仅次于韩美关系的新高度。
  2014年11月,朴槿惠第二次访华并出席APEC会议,其间她与习近平主席共同宣布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今年9月的中国之行,则是朴槿惠任总统后第三次访华。
顶住压力,出席北京大阅兵
  朴槿惠最近一次访华,尤其是出席阅兵式,实际上顶住了美国方面很大的压力。青瓦台8月9日发布消息称,正在商讨总统朴槿惠的出席事宜。而日本共同社当天也报道称:“美国通过外交途径向韩国施压,要求朴槿惠不出席中国阅兵式。美方认为,朴槿惠出席阅兵式可能会传达‘中国打破韩美同盟’的信息,还担忧在历史问题上韩中两国联手对应日本的可能性。”
  随后,青瓦台又于8月20日对外公布,朴槿惠将出席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但对访华期间的具体日程安排以及是否会出席阅兵式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答复。8月26日,青瓦台终于确认,朴槿惠将出席阅兵式。青瓦台发言人闵庚旭给出了解释,称韩中是友好邻邦,中国是能为朝鲜半岛实现和平发挥作用的国家,加之中方高度评价韩国抗日独立运动史,从全局考虑,朴槿惠决定出席中国抗战纪念活动及阅兵式。
  结果众所周知,朴槿惠访华获中方高规格礼遇,习近平主席为她举办欢迎午宴,阅兵式上她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起,成为中方最为重视的两位外国元首,观礼顺序分列一二位。朴槿惠果断访华出席阅兵式,自然被中国民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她的好感度瞬间爆棚。
  眼下,富有政治智慧的朴槿惠,又开始在中日韩三角关系中扮演起了新角色。9月4日结束访华时,朴槿惠曾在专机上召开记者会介绍成果,其中之一就是她提出有必要从大局出发,在10月底或11月初举行中日韩首脑会谈,并获得习近平主席的赞同。
熬过难关,全靠《中国哲学史》
  作为中国的近邻,韩国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颇深。这一点,在朴槿惠身上体现得更多。朴槿惠出生后,她的父亲、韩国前总统朴正熙翻着汉语词典给她取名,“槿”代表韩国国花“木槿花”,也有“国家”之意,“惠”则体现“恩惠”之意。
  朴槿惠从小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小学时,父亲送给她一本《三国演义》,而赵云则是她当时最喜欢的三国人物。她后来以幽默的方式写道:“现在回想起来,甚至怀疑自己的初恋对象会不会就是赵云,因为每次只要他一出现,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小鹿乱撞。”
  朴槿惠还很欣赏诸葛亮。她曾在1991年9月26日的日记中写道:“诸葛孔明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睿智的军事谋略在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失去光泽,一直被人们称颂。只要人类历史不消失,像诸葛孔明这样的人物就永远不会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如果说那本《三国演义》吸引了童年和青年时代的朴槿惠,那么,中国哲学家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则帮助朴槿惠熬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它蕴涵着做人的道理和战胜人生磨难的智慧,让我领悟到了如何自正其身,如何善良正直地活着。”
个人魅力,中文流利作风亲民
  朴槿惠能讲中文,拉近了她和中国民众的距离。这一点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注意到了,一次美韩首脑会晤时,奥巴马曾说,朴槿惠的汉语很好,“这将有利于强化韩中关系”。朴槿惠是30多岁时通过收看韩国教育广播电视台的中文教学节目开始学中文的,还随身带着磁带,一有空就反复练习。慢慢地,她不仅能用中文进行一般会话,还可以用中文发表演讲。
  朴槿惠上台后首次访华时,以汉语问候习近平。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她用中文写下“人生在世,只求心安理得就好了”的人生信条。在中韩商务合作论坛上演讲,她用汉语说“先做朋友,后做生意”。在清华大学演讲,她以中文引用《管子》中的一段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作为开头,并用中文说“今后各位的想法和热情将会给中国开启美好的未来”作为结尾。
  刚刚结束的第三次访华,更是为朴槿惠加分不少。着装上,她身着标志性的单色套装,简单朴素又不失格调,比如出席晚宴时白衣黑裙配红色腰带,出席阅兵式时的黄色外套,再加上她那标志性的微笑以及经典的盘发,干练中不失女性的柔韧,还充满着母性色彩。
  结束访华回国后,中国民众又通过媒体看到朴槿惠回到了“政治故乡”韩国大邱视察,其间到市场小吃摊买小吃,到鞋店试鞋买鞋,在民意支持率大幅攀升的情况下,她趁热打铁继续走亲民路线。其实,这样的场景中国民众也不陌生,弹吉他、为棒球赛开球、与年轻人一起跳骑马舞、拿价值22元人民币的小钱包去超市买东西……或许正是这一个个细节,搭建起中国民众对朴槿惠的好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