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依旧
□五莲县法院古立山
2015年09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如果说,记忆是沉淀在人们脑海中的档案,那么,18年野战部队军旅生涯的记忆便是最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之一。从戎的岁月匆匆而过,军营中的件件鲜活的往事却时常让我魂牵梦萦。18年的军旅生涯在我心灵深处打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军人”二字永远地融入我的血液里,铸进了我生命。
  25年前,在巍巍的六盘山脚下,在那支战功卓著、将星璀璨的部队里,在凛冽的寒风中,面对那面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八一军旗”,庄严地举起右手。随后,阵阵铿锵有力的入伍誓言,在营房的上空回荡着……
  伴随着那阵阵响彻云霄的入伍誓言,我们矫健的身影活跃在尘土飞扬的训练场上,奔走在硝烟弥漫的演习场上,映现在抗洪抢险的风雨中……
  十八年的军旅岁月如同弹指一瞬间,转眼到了2006年。就在这一年金秋,我服从组织安排,含泪脱下那套心爱的军装,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大西北的那座军营,回到自己的家乡。
  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我被分配到五莲县法院工作,成为法院队伍中的一名新兵。
  刚到法院,崭新的工作环境和任务曾一度让我感到仿徨、迷惘。18年野战部队艰苦生活磨就的坚强意志,再次坚定了我战胜各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在法院工作的前沿阵地——乡镇法庭里,我边熟悉工作,边虚心向老同志学习案件执行的方法和艺术,诚心诚意地向老法官请教相关法律知识。为尽快适应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我发扬部队训练时那种“吃大苦,耐大劳”精神,向那一本本厚厚的法学理论发起了“总攻”。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和实践应用,自己逐步掌握了执行工作的相关法律知识,为圆满顺利执结各类案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春,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法院办公室工作。办公室事务繁杂,突发性工作多。只要业务庭加班,自己的双休日或节假日随时有可能被宣布终止。
  此时,自己渐渐领悟到:“自己虽然不能在庄严肃穆的审判台上,在阵阵法槌的敲响声中定纷止争。然而,自己所做的工作也是审判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绿叶衬映红花使得红花更加美丽,这正是绿叶的价值所在。甘当一片无名绿叶也是在尽法院一兵的职责。
  2010年春,我被调到法院档案室工作。不知是机遇,还是考验,在这一年岁末,随着法院新审判综合楼的竣工,建院60周年的档案搬迁任务落在我的肩上。
  搬迁时,共有诉讼卷宗7400多盒,64600多卷,文书档案800多盒,其中堆放在杂货库内杂乱无章的民刑事卷宗就有1000多盒。这些卷宗基本上都是50年代至70年代的老卷宗,存放在杂货库内不知有多少年了,从来无人问津,像是“后娘的孩子”。
  当时搬迁人员少,任务又急又重,不用说这些老卷宗,就档案库房密集架上的那些卷宗的搬迁就让我感到困难重重。对于这些“后娘孩子”的处理,当时自己也许有多种选择,然而作为法院一兵的职责告诫自己不能抛弃它们。于是自己按照这些卷宗的年限、盒号、档号,采用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一盒一卷地整理。整理排序完毕后,又与库房密集架上的其它档案一起分类,一箱箱地打包搬运。
  为了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的目标,在诉讼档案刚刚迈入数字化、信息化管理门槛的同时,又将近十多年的文书档案、几万份文稿进行逐一扫描,接入文书档案电子管理系统。各类档案材料的扫描储备,延长了卷宗材料的使用寿命,提高法院档案开发利用的效率,为法院档案管理迈入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轨道揭开了新的一页。
  时光任苒,岁月如梭。肩章和领花早已摘掉,件件军装已成为永久的纪念。但兵的职责意识却融入我生命的全部,她像一把无形的水平仪,校正着我工作的目标与做人的准则。
  本报记者 王裕奎 整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