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秋,一起写下思亲的心声
本报征文活动欢迎读者投稿
2015年09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泰安9月21日讯(记者 邓金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一阕《水调歌头》道出了天下人,在中秋佳节思念远方亲人的心声。本报即日起,将征集读者围绕中秋节写作的作品,其中优秀作品,还将刊登在本报中秋节特刊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到了明清,就成为了与元旦齐名的重要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中国的每个家庭,只要可能,都会聚在一起,做一桌好菜,饮一杯桂花酒,就着温馨的月光,吃一口香甜的月饼。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相聚的家庭,也有远远遥望的亲人。古时候,他们会以诗遥寄相思。
  最早对中秋拜月的文学记述,出现在南北朝,是文人谢庄所写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到了唐代,又有张若虚写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到了宋代,苏轼写出了大家熟知的《水调歌头》。而现代文学家艾青,则写出了《我的思念是圆的》:“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
  这些优美的句子,即使穿越时空,经受洗礼,也依旧能给人共鸣,让人触动。
  本报从即日起,向读者们征集关于描写中秋节的作品,篇幅最好在400字以内,体裁不限。可以是自己的故事,可以是一份怀古伤今的感触,也可以讲一些平时没有说出口的温情悄悄话。
  我们将在征集到的作品中,选取优秀作品,刊登在本报中秋特刊特设的专栏中。
  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将稿件私信发送至新浪微博@齐鲁晚报·今日泰山,或是在齐鲁晚报今日泰山的微信公众平台上留言投稿,也可以将稿件发送至泰敢当全媒体的邮箱:2504972710@qq.com 中。如有疑问,可拨打热线:6982110咨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