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援朝抗日战争:
联军大胜日军倭寇
2015年09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朱文龙

  大明援朝抗日战争是400多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也是中、日、朝三国首次大规模的冲突。这场战争,史书记载明朝是“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共计消耗银近八百万两,出兵数十万,反复与日军拉锯战,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场战争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在短短的时间里日陆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但其海军遭到朝鲜名将李舜臣的惨重打击,丧失制海权,致使其“陆海并进”的计划落空,陆军补给开始出现危机。朝鲜民众也纷纷组织“义兵”袭扰日军,牵制了部分兵力。但这无法改变朝鲜事实上亡国的境地,绝望中的朝鲜国王李昖向其宗主国明朝求援。
  第二阶段是明军的反攻阶段,得知日本入侵朝鲜消息后,明朝内部形成主和派和主战派。明神宗和兵部尚书石星采纳了主战派的意见,决定援朝以巩固辽东和京师。万历二十年(1592年)6月下旬,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领五千明军骑兵开赴朝鲜,但其轻敌冒进,在平壤城内为七百日军火绳枪兵伏击,全军覆没。消息在8月初传至京师后,议和派抬头,不知兵的兵部尚书石星转向议和派,并向神宗推荐民间商人沈惟敬充当议和使,令其赴朝鲜对日交涉。沈惟敬与日军将领小西行长和谈后无果,不久,主战派又占优势。
  12月,明朝政府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都督,率4万精锐明军渡过鸭绿江,大举援助朝鲜,其中携带了大量的火绳枪和火炮。1593年1月8日,李如松取得平壤战役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的战局。明军乘胜进军,收复了朝鲜三都(王京汉城、开城、平壤)十八道中的二都五道。滋生轻敌情绪的明军骑兵在2月27日碧蹄馆战役中被优势兵力的日军挫败。由于兵力不足,李如松退保开城一线,并派敢死队奇袭日军龙山大粮仓,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困境。至此双方陷入相持阶段。
  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议和阶段。高额军费开支和相持难决的状态使得明政府中的议和派再次抬头,沈惟敬重新以代表身份再次与日军交涉。日军以和谈为掩护南撤,明军随后南进,至5月下旬,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被收复。7月底,李如松率大部明军回国。明、日开始议和后,由于语言不通,和谈由沈惟敬和小西行长实际操纵。在双方和谈条件差距太大,不可能达成妥协的情况下,两人相互串通,以假协议回报各方。这场和谈闹剧一直持续到1596年9月。丰臣秀吉发觉受骗后大怒,决定再次发动战争。
  第四阶段是日军再次入侵,明军和朝鲜展开战略总反攻,最终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朝鲜。开战前,日军施反间计使朝鲜政府解除了李舜臣的职务,而后消灭了朝鲜海军。1597年7月末,秀吉发布进攻命令,以八队14万的兵力进攻朝鲜。日军再次长驱直入,迫近京城,沿途劫掠杀戮,惨不忍睹。
  9月7日明军在稷山阻击日军成功。16日,被重新起用的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海军。海陆战场的胜利遏制了日军攻势。朝鲜义兵也大举活动,使日军供应发生困难。日军很快耗尽锐气,无力北进。在明朝政府大力支援下,明军作战总数达到7万人,转入战略反攻阶段,12月,中朝联军长途奔袭发动蔚山战役,企图歼灭据守当地日军。但由于城坚难下,相持十日后,日军大举来援,明军被迫撤退,途中被追袭击,损失惨重。两军再次相持,明海军进入朝鲜海域,逐渐掌握了制海权。
  1598年8月,联军兵分三路,再次发动进攻,但因一路被击败,其余二路被迫退兵。但战争形势对日军大大不利,日军盘踞在几处孤立的据点,互相不能支援。面对联军八万以上的兵力毫无对策。8月18日,丰臣秀吉病死,日军随即撤军。11月12日,明、朝联合海军在露梁海战中,获得胜利,但李舜臣和明将邓子龙战死。露梁海战后,日军退回日本,残余日军也基本都被消灭。中日万历朝鲜战争至此结束,中朝取得最后的胜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