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仙桥的传说
2015年10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曰章

  章丘市辛寨镇有座会仙桥,只要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特别是对会仙桥附近的老百姓来说,只要一说起会仙桥,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有的甚至都笑得合不拢嘴巴。
  我第一次听说会仙桥还是在十岁左右时,大人叽叽喳喳说这说那,在一旁玩耍的我们都听得入了迷。直到有一天放学早一些,和几个小伙伴拿着打猪草的筐子以干活为名跑了七八里地才看到了会仙桥的真正模样。听大人说会仙桥的一些往事觉得挺带劲也挺神秘,和伙伴们来到桥上时,怎么看也没有觉出哪些地方好看来。
  会仙桥位于辛寨镇史家村村西,介于史家村和辛庄村之间。长十八米左右,宽四米二左右,无论从远近看都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在众多的桥里面也属于普普通通的五孔桥。从河底到桥面约有两米左右,淤泥中埋藏有一米左右。五个桥孔大小均等,呈立式长方形,净宽度一米左右。桥墩宽度在七十厘米左右,桥墩两侧呈三角形,能够减少水流的阻力,设计比较科学。桥面石板为宽而长的青色条石,厚度在二十五厘米左右,纵向五排,横向七排,排列紧凑。原先有矮小的石质护栏,只是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经全部被破坏掉了。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是我对会仙桥却一直没有忘记。直到前几天碰上了老家来的人,也就是来自于会仙桥附近村子的王林大哥,在一起唠嗑时不由自主地又问起了关于会仙桥的一些往事。没想到的是王林大哥很痛快地说:“年长者在世的不多了,去问问我的父亲吧,他知道得比较多,从爷爷时期就有传下的许多故事。”于是在一个雨后天晴的周末,笔者专门开车前往辛寨镇的辛王店西村去找王广福大爷了解关于会仙桥的一些故事。
  王大爷今年八十四岁。据王大爷介绍,他从刚刚懂事时就常常听祖父和村子里的老人们说起会仙桥。会仙桥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属于早期水上运粮运输河中分支中的一个小分支,原先河道也有二三十米宽,随着河道水流不断减小,大多被农户在平整土地时渐渐填埋,现在还保有十多米左右宽的河道。早先河水经常暴涨,沿线老百姓来往不便,如果有事外出需要绕道很远,后来就有人挑头提出建桥的想法。由于老百姓生活比较困难,此地又是平原地区,石头及其他原料都需要资金。于是,大家在一起商议时想起了在东北淘金的部分老乡,在他们的积极帮助下,最终凑齐了建设九孔桥的资金。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九孔桥没有实现,但工程已经开始实施不能再停下来,只好变成了现在人们见到的五孔桥。据说东北淘金支援资金的老乡们知道后非常生气,但事情已经如此无法更改,也只有作罢。当年参与建设的人没有留给后代资料还是资料已经散失?现在已经无从知晓。
  笔者问王大爷:“桥建完后就叫会仙桥吗?为什么起了这个名字?”王大爷笑着说:“从小时候爷爷提起时就叫会仙桥,据爷爷和老人们说,那时晚上从此桥经过的人,经常听到八仙聚会时叽叽喳喳的声音。只要人一来到桥上既看不到人,也听不到声音,可是人一离开桥后就时常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非常让人不解,至于会仙桥的名字应该是与此有关吧。”王大爷又说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小时候经常看到定亲后的年轻人双双到会仙桥去祭拜烧香,自言自语说些话,至于说什么不知道?可能就是祝福美满及和谐之类的话吧。这个现象保持了很多年,似乎人们对这里很崇拜,直到解放以后彻底扫除封建迷信之类时才逐步减少。前些年还有人去,现在的孩子们不信这些东西,也没有人去了。
  王大爷还提到了日本人侵略中国来到此地时,曾经在会仙桥附近修建过炮楼。虽然日本鬼子人数不多,但是经过此桥来往于东西方向的老百姓都需要经过检查,吓得大人孩子不轻。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时间过去了不是很久,日本鬼子就全部撤走了,有的说是迁移了,有的说是为了老百姓的安生八仙天天来骚扰他们,鬼子很害怕,只好赶快跑了。后来随着经济发展,会仙桥越来越不能适应交通的需要,辛寨镇政府在取得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在保留原会仙桥的基础上于2001年初新扩建道路到会仙桥南侧500米处并重新建了一座新的大桥。大桥长度18米,宽度12米,是水泥钢筋架构的单孔桥,在命名时仍然延续了会仙桥的名字,是为了给人们留下永恒的纪念。新的会仙桥已大大便利了交通,成为镇上到镇属村及水寨镇相邻村子之间的主要干道,促进了两镇之间的经济往来,造福了周边的老百姓。老会仙桥依然保留着,虽然已经不是主要通道,但周边村里的人有时还是不由自主地前来瞅瞅,或许就是为了一个念想吧。
  时间如流水,日月如穿梭,一晃三百多年过去了,会仙桥一直能够保留下来实属不易。其实不管是否与仙有缘,但只要人们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足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