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亲近土地
2015年10月1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文/孔金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句诗曾经感动了无数人。但对于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没有在土地上摸爬滚打的经历,似乎很难理解。你问他蔬菜水果从哪里来,他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便利店、超市。土地成了那个隐匿的幕后英雄。直到有一天,我在女儿身上也发现了这一点,这提醒我应该带她到土地里去看一看了。
十月金秋,天高云淡,风儿撩起你的衣衫又轻轻放下。曾经炙热的阳光被摊薄了,正是出游的好日子。女儿的舅舅家在农村,距城也不远,我们把目的地选在了那里。农村这些年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阡陌变成了柏油马路,机器取代了人工,另一个现象则是年青人的出逃,村庄成了老年人的坚守。
我提前打了招呼,一定要带我的女儿到田地里体验一下。这时候大部分的农忙已经接近尾声,还剩下一点点善后工作。我们来到了红薯地,枝枝蔓蔓。我找到根茎,卯足了力气,一锹下去,然后顺势一提,只见泥土纷披,展现在我眼前的简直是一个红薯的大家庭,大者盈猫,小者如鼠,煞是可爱。女儿感到特别惊奇。我布置给她的活是把刨过的坑再蓖一遍,看看有没有漏网之鱼。只见她拿着小铲,乱挖一气。我教给她,顺着根蔓,下面肯定会有。她如法炮制,果然收获满满。她把它们称之为“小老鼠”,乐此不疲。女儿的兴致也感染了我。我在地头掏了一个洞,点上火,待膛壁火热,把女儿的收获放进去,再覆上一层干土。不大一会儿,薯香扑鼻。女儿高呼,“吃烤红薯了。”我看得出,她吃得特别香甜。脸都花了,像馋猫一样。我记得一篇文章里说过,人与自然的亲近是一种本能,只是我们的旅游业把它简化成了游山玩水,反倒找不到这种亲近的感觉了。
女儿舅舅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枣树,硕果累累,一个枝头在负重下压弯了腰。我们爬上门楼,女儿持杆一阵乱打。只见红透的枣子纷纷滚落下来。女儿也失了淑女风范,兴奋得大叫。从门楼上看,村庄鳞次栉比,家家都是晒秋风景,黄澄澄的玉米悬挂在屋檐下,枝杈上,给朴素了大半年的院子披上了一件皇袍。记得小时候,我特别爱喝奶奶煮的玉米粥,似乎经过奶奶的巧妇之手把它吸纳的阳光与雨露都释放出来了。对于我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碗玉米粥,而是四季的物化,我喝着它就是在咀嚼四季的滋味了。除了玉米,村庄的平顶上还晒着花生、红薯、黄豆。各种颜色,犹如画家打翻了的调色板。这就是土地的馈赠,好像一幅画卷铺陈在我和女儿的眼前。这是我的祖辈描画出来的,一遍遍地涂抹,装饰了我记忆的窗,也构成了无数人的乡愁。
离开的时候,正是红霞满天,仿佛是无声的火焰在燃烧。女儿恋恋不舍。她问我,“爸爸,我们还会来吗?”我告诉她,今后我们每年都会来的。因为这也是我的朝圣之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