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凤三十五年坚守乡村教育,桃李满天下,荣誉等身。
35年,她一直坚守着乡村学校,将一个个农村娃送出了乡村,培养出十多名大学生;35年,她把学校当成了家,乡镇小学校终于有了城里大学校的设施,而她的头上却渐生白发。她,就是槐荫区腊山街道办事处周王小学教师李德凤。
文/片 本报记者 朱文龙
师范毕业回乡当教师
1980年,刚从济南师范学校毕业的李德凤年方二十,当时她有机会去城市谋求一份好工作。但是她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乡村,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那片黄土地。
“农村的孩子很朴实,有的时候能从他们的眼中读出对上学的渴望,对课堂的追求。”李德凤说,她自己从小就在农村接受教育,深知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有多艰苦,师资力量有多匮乏,很多儿时的玩伴也因家境困难而放弃上学,这让她明白能够接受教育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多么珍贵。
“同样的年龄,为什么城里的孩子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朗朗读书,而村里的孩子却只能为生机中断学业?”在她看来,乡村教育有很多困境,但是并不代表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正因为如此,李德凤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家乡,回到了那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从此,三尺讲台上多了一位守望者,桃李林中多了一位播种人。
“李老师这一辈子实实在在,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孩子。”学校校长赵志军说起李德凤时,脸上表露出十分敬佩的表情,他告诉记者,过去学校教学条件非常艰苦,一位老师要教很多门课程,承担的压力很大,不少老师一旦有好机会,都选择走出农村,只有李德凤从未动摇,一直坚守到现在。
不服老,51岁自学多媒体
乡村教育不同于城市教育,因为师资力量匮乏,所以大部分情况下,一位老师要身兼数门学科。据赵校长介绍,李德凤老师教过数学、物理、科学、语文、美术,可谓全才。
因为教的科目比较多,所以李德凤一天总是忙忙碌碌的,学生们经常看到李老师每天拿着不同的教材穿梭在各班。
“别看李老师教的课程多,但是年年都是全勤,天气再恶劣,也没有迟到过。”学校副校长李英芳说。
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在教课的时候更好地教授知识。李德凤不仅通过自学进修了山师大的小学教育专业,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还主动去接触新事物,从不服老。“以前没有多媒体,她就自己制作教具。”校长告诉记者,4年前学校每个班都安装了多媒体,从未接触过这些的李德凤并没有放弃,反而决定从零开始,用心学习起来,很快就能熟练使用多媒体,并运用到了课堂当中,那时她已经51岁了。“多媒体能够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以便他们更好学习,只要能让学生受益,再难我也会学。”李德凤说。
正因为这种不服老的精神,李德凤才能在讲台上一直保持常青。她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在李德凤的荣誉柜里,荣誉证书有数十个之多。里面有槐荫区教委颁发的教学能手,也有学校嘉奖的优秀教师,荣誉数不胜数。
既当老师又当妈
对于李德凤的学生来说,李德凤不仅仅是老师,还是自己的朋友。
作为李德凤曾经教过的学生,宋元正的心里充满了对她的尊重和感谢。在他的记忆里,李老师是一个朴实、勤恳的人,同时又很慈爱、亲切,常常像妈妈一样与学生们在一起聊天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无论学习好坏,无论本地生还是外地生,李老师对我们永远一视同仁,从不会放弃任何一个。”
因为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无暇顾及孩子教育,所以养成了许多坏习惯。李德凤有个学生叫刘传正,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就是没有把心思用到学习上,经常不完成作业,父母拿他也没有办法。李德凤发现他的问题后,便以朋友的身份与刘传正交流,适时鼓励,并且因材施教,给刘传正布置的作业量较其他孩子少一些。时间一长,刘传正渐渐改变了自己的坏习惯,成为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不仅如此,李德凤独特的教学方法也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方程、单位换算等内容,都给我们打下了基础,进入初中后学习起来一点都不吃力。”宋元正表示,李德凤会在小学教学中加入一些初中的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让他们提早了解到初中的教学方法。“我以前常常看我孩子的课本,对中小学衔接的内容比较了解。”李德凤说。
如今,虽然李德凤已经退休,但是她的女儿、女婿接过她的衣钵,继续在三尺讲台上无私地燃烧着自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