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禁运有先例尼政治生态被改变
2015年11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印度对其北部邻邦尼泊尔实施禁运不是没有先例。最长的一次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长达一年以上,改变了尼泊尔的政治生态和尼印关系。
  上世纪80年代末,尼泊尔向印度购买武器装备,印度拒绝出售,当时的比兰德拉国王转而向中国采购。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派出外交部长前往尼泊尔,要求其停止打中国和巴基斯坦牌来对付印度,结果无功而返。印度为此几乎关闭了与尼泊尔的所有关口,拒绝向尼泊尔提供包括油气在内的生活必需品。
  禁运持续了十多个月,给尼百姓生活和社会运转造成极大困难。尼国内被禁的党派纷纷示威游行,要求恢复多党制民主制度。在反抗国王统治达到高潮时,印度抛出“诱饵”,要求与尼泊尔签订新的协议。
  根据协议内容,尼泊尔不能在未经印度同意的条件下加入任何军事组织;在进口军火、培训军人、增加军事单元等事项上必须咨询印度;当尼方需要外部资金来实施发展项目的时候,印度国民享有优先权;等等。
  这些提议显然是要把尼泊尔变为印度的附庸。为了维护尼泊尔的国家主权,比兰德拉坚决拒绝,转而从国内问题入手寻找解决办法:改绝对君权为立宪君主制,恢复了多党民主制,成立由各党派领导人组成的政府。
  随着1990年4月尼泊尔君主制的结束,印度的封锁随之终结,但此后,印度随意干涉尼泊尔的大门大开,其对尼泊尔的掌控力显著增加。因为尼国内各党派领导人纷纷求助印度以获得、维持权力,这为印度利用其矛盾各个击破打开了方便之门。   据参考消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