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
2015年11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窦洪涛
  虽然邹衍有功于燕国,但他毕竟是齐国人,齐国从开始成为封国之后,两国的关系就不友善。特别是燕、齐处在两国交战之时,邹衍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燕昭王34年,太子即王位,即燕惠王。此时邹衍已近知天命,作为燕昭王老师的他,依然尽职尽责地履行为臣子的义务,为燕国服务。
  燕昭王对邹衍及其他大臣言听计从,尊宠有加,而新继承王位的燕惠王对先朝老臣却并不信任,更谈不上尊宠了。
  这个新继任的燕惠王有点小肚鸡肠,算计恩怨。他曾经与将军乐毅发生过矛盾,即位之后便释了乐毅的重兵权,还在临阵关键时刻将他换掉,导致兵败。齐国略施反间计,便把君主与一代重臣的关系瓦解掉了,并迫使乐毅逃亡赵国。
  邹衍忠心耿耿,却也和乐毅一样遭受了不平的境遇。燕惠王左右的大臣给邹衍捏造了谋反的莫须有罪名,而一向耳根子软的燕惠王听信谗言就把他直接囚禁了。
  他的阴阳五行学说宏大高远,王公大臣最初都对他肃然起敬,但时间长了,便觉得很难实行。慢慢地便产生疑惑,加上政治上燕、齐的敌对地位,邹衍的学术地位开始松动。
  公元前277年,齐国复兴,稷下学宫恢复了昔日的繁荣景象,学术空气又重新活跃起来。齐国也恢复了稷下学宫的老传统,让资格最老、最德高望重的“祭酒”荀子成为稷下先生。
  荀子,曾是邹衍的学生,虽然他们在观点上有颇大的分歧,但还是以稷下学风的兼容并包精神,接纳了邹衍。这充分地彰显出齐鲁人的包容性格。
齐是邹衍的家乡,他虽然憎恨曾迫使他背井离乡的统治者,但他始终不渝地爱着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重归齐国的邹衍又做回了稷下学宫的稷下先生,专心从事著作。至此,邹子一生辗转,重归故里,将余热发挥到淋漓尽致。
  这时的邹衍,开始隐世。
  孔夫子、孟子,周游列国,不断受阻;邹衍周游列国,列国国君人人待之如上宾。邹衍能受到诸国国君的礼遇,自然得源于他宏大思辨的学说和心中为国、心中有民的为官之道。
  曾经,邹衍为了给燕昭王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常到燕国各地考察。时值春日,他来到渔阳郡,见此地却依然是冬天模样:寒气过盛,草木不长,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悲天悯人之感顿时如一阵寒流袭中其心,他爬到离郡城不远的一座小山上,拿起律管,奏响了“春之曲”,飘渺而暗含凄怆的管音在渔阳上空响彻了三天三夜。
  在阴阳五行说上讲,邹衍吹律实为古代一种“候气”的办法。《史记·律书》言,吹律是以某种乐器吹出孟春之声以主季冬,使气与杀相合并,其音崇尚宫之声,因为同声相从,顺物之自然,使寒谷变暖。
  邹衍离开渔阳之后,百姓为纪念他,把他吹律管的小山定名为黍谷山,并为他建祠立碑。在密云一带,至今仍流传着“黍谷先春”的故事。
  时光飞转,在密云祠遗址前的两棵银杏树,依然枝繁叶茂,好像体恤百姓疾苦的邹衍依然在小山上奏曲,从来没有离开过。
  那流淌着浓浓翠绿的山谷里,守望了千年的古树以及一眼望不到头的谷田,让我瞬间有种莫名其妙的跨时空记忆。
  生长在齐鲁大地的邹子,为齐鲁之邦留下了诸多足迹,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邹子在激荡的浪潮中撷一朵奇异之花,盛开而娇艳。虽然,他的名气不如孔子、孟子、荀子,但是他的学说作为百家争鸣中的一朵奇葩,对后世治国之道,尤其中医之道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相公庄镇是一个小镇,郝庄更是一个小庄。但这正如济南的一山一水一木一草,它们的血液里流淌的,俱是济南人的道德香氛,一春来临天地绿。
  是的,我们何曾数典忘祖。不管过了多少年,邹子,我们还是来了,在离您墓最近的超市沽一瓶兰陵大曲,汩汩地洒在碑前,先生,请您接受我们虔诚的三拜。
  天地之气与邹子之道相通共感,匡世济民的精神感天动地。天地屹立,见证了五行阴阳之学说,留下的是阴阳家的风雅,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缓缓流淌。
  (作者为知名作家,书法家,诗人。第二届齐鲁文化之星,第三届影响济南十大文化人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