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林掩映兴隆寺
2015年11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隗学芹
  位于章丘市石匣村附近的兴隆寺,还是多年前去过。
  那时的兴隆寺,几间古朴的僧房,一位长髯飘飘的僧人,静默坐在禅房里,对我们的到来,不惊不语。然后是袅袅的香火,有点冷寂。僧房背后,便是翠色屏障的轿顶山。去时,正值初夏,山上一片浓翠,给山腰的僧房撒下绿的海涛。
  今秋再访兴隆寺,只见漫山遍野的红叶,那些叶子有的还未红透,有的已是火红,还有正绿得欢的植物挤在中间,于是,山体的色彩斑斓起来,一座山,就像孩子的水粉画,流泻着飞扬的色彩,美不胜收。
  山不高,而且上山的路刚被推土机平整过,走来很不费力。路两侧是金黄的野菊花,在晴好的秋阳里,盛放着,散着幽幽的香。
  走至兴隆寺门前,山的左侧正在修建房屋,看去是二层的楼房。问及施工人员,原来是为远道来修行的人盖的宿舍。我们才晓得兴隆寺已经发展到不小的规模,不再是十多年前我看到的孤山孤院孤僧。
  兴隆寺门前的九十九级石阶,耸然直达寺门,步步拾阶而上,内心升腾着敬慕、肃仰!
  进得僧院,一棵擎天的古松迎门而立,它直透苍天的遒劲,诉说着多年的悠悠岁月。古松树高16米,粗2.06米。有诗对其描述:南山幽幽藏古寺,直松苍苍冲云天。诗是谁的杰作,无从考证,但是这棵笔直的要与天比高的苍松,它的傲然不屈,历经几百年风雨,孤独立在这里,努力成长的姿态,俯视苍生的气势,让人心生感慨。
  相传兴隆寺是章丘、莱芜、淄博三地交界地区的佛教活动场所,有着悠久的佛教历史渊源。该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复修。兴隆寺自建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解放后。抗战时期,据说廖将军负伤,躲藏在兴隆寺,寺里僧众冒着生命危险,和来搜寻的敌人斗智斗勇,倾尽全力保护了抗日将领,直到廖将军身体复原。
  兴隆寺是灰砖青瓦的四合院建筑,一座小小的院落,依山傍水,古色清幽。轿顶山犹如敞开怀的慈母,将兴隆寺环抱怀间。东侧院落,一排房屋关着门,好奇的侄子推开木门,迎面是弥勒佛的塑像,一侧是三位低眉善目的菩萨。两边各排列着十几个蒲座,应该是僧人做功课的地方,师傅的木鱼放在佛像前面的桌几上,这些整齐的座位,说明来这里学习佛文的真不少呢。一个座位上,放着叠得整齐的咖啡色衣服,估计是住持的衣服了。进得了门,应该是和佛有缘了,不然怎么会独独我和侄子来到这间宽大的功课房呢?于是对着正面的弥勒佛,深深拜上三拜,心里满满升腾起一股肃穆、敬畏之情。回来查阅有关资料,原来这就是兴隆寺的念佛堂,是众位弟子学习经法、修行的地方。
  下山时,又经过那片用水泥墙围着的院子,侄子问是做什么的,我笑:“既然想知道,就进去看看。”受了鼓励,侄子飞跑过去,探头进去看了下,回过头来说:“是些石碑。”听到如此,走在前面的人又都折返回来,纷纷到院里去看。原来这是历代主持圆寂的地方,他们的坟墓低矮,在前面立有石碑以作说明。大师们都很谦恭,他们生前追求淡薄,潜心修行,死后也只是一座低矮的土堆,砖石砌起的小小空间,说明他们对生死的看淡,生前不追求名利奢华,死后更是仅仅占用一小小空间。再看迎着院门的石碑,背面是“福”字,两侧对联:真山自有真人卧,吉地容多吉士居,横批是:别有洞天。大师们一生的写照都在这里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