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齐鲁晚报陪我到老
2015年11月03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赵德发
我最早读《齐鲁晚报》,是1988年秋天进山东大学作家班学习的时候,或到街上买,或在阅览室找,读得津津有味。那时,济南一些上班族多有这样的习惯:傍晚下班时在街头买一份《齐鲁晚报》,放在自行车的货筐里带回家去。我想,下班回到家,翘着二郎腿读报,这才叫城市生活哩。
毕业后到日照工作,这里没有晚报,也读不到《齐鲁晚报》,一度觉得自己生活在乡下。过了几年,《齐鲁晚报》设了分印点,我便高高兴兴跑到邮局订阅。每天开一次楼下的报箱,取出《齐鲁晚报》和其它一些报刊,进门后往沙发上一坐,二郎腿一翘,一张张翻阅着,身上的农民皮似乎也在一层层剥掉。
这不是夸张,是事实。晚报内容林林总总,传达给你海量信息,教给你城市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造着你的“三观”。我读《齐鲁晚报》二十多年,从中获取的教益无法估量。
这份报纸,也给人们提供了交流思想感情、传递城市生活经验的平台。我上网较早,是在1998年1月份。此后我写了一篇随笔《上网的感觉》,发在《齐鲁晚报》上,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一些朋友和我说,至今还记得那篇文章,是那篇文章让他们开始上网,早早“冲浪”。
从那时起,《齐鲁晚报》先后发表了我的上百篇散文随笔,连载过我的长篇小说《乾道坤道》和长篇纪实文学《白老虎》,还对我做过多次访谈。一想这报纸有一百多万份的发行量,我的作品印在上面会有那么多人读到,欣悦感便油然而生。
当然,我订阅《齐鲁晚报》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在上面发作品,而是找到一种过城市生活、做现代市民的感觉。我订《齐鲁晚报》的同时,还订了一份《黄海晨刊》。后者2003年创刊,相当于日照的晚报。翻看着这两份报纸,世界风云、城市气息与油墨味道一起扑面而来。这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方式。
有年轻人见我下楼取报,热心地告诉我,这些报纸,在网上都可以看,没必要花钱去订。还有朋友向我讲,在手机上下载个客户端,看报更加方便。这些我都知道,也都试过。但我觉得,二郎腿一翘,双臂一展,嗅着油墨味道,哗啦哗啦浏览,这才是一种纯正的读报感觉。
订下去,读下去,让晚报陪我到老。 (本文作者为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协副主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