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寨访古
2015年11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拱桥是战国时期齐长城锦阳关东门,南边为鲁国,北边为齐国,今为章丘文祖街道南大寨辖区,古来是条经商大道。
     □孙廷华

  章丘版图上有南、北两个大寨村。北大寨位于黄河南岸,古来是章丘北疆的战略要地;南大寨属于文祖街道辖区,离齐长城“锦阳关”两公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南疆。锦阳关的位置两面是山,中间平坦,犹如“凹”字形状,锦阳关就像闸门卡在了缺口之处。齐国为了严守这个重要关口,在现在南大寨村的位置上扎下一座兵营,被称为“大寨”。
  南大寨村原名叫“大驿”,位于现村北边的西山下和黑峪口之间,是转运官物、传递公文之场所,也是南来北往的客商栖息之客栈。秦朝统一中国后,守候关口的兵将撤离,营盘废弃,大驿的老百姓便搬进兵营居住。沿袭此前的叫法,“大寨”便成了村名,原村落逐渐坍塌荒废,地名也黯淡消失。
  如今走进南大寨村,还能看到这座兵营和战略布防的痕迹:高四米的两段残留围墙、长城守兵居住的山寨、安火炮的石头底座、燃火台等等。锦阳关西侧的城墙岭上有两座烽火台,遇战事点燃烽火,大寨和山寨里的兵将不足半个小时就会合围到锦阳关。因而,战国时期的锦阳关有“固若金汤”之称。
  齐长城缘山而建,西起防门(平阴古城南三里)东至黄岛(青岛小珠山),共设了四个重要关口。博山一带全是高耸的山岭,崎岖惊险难走;历城、长清一带只有防门是通道,但它在齐长城的西端。因而,蜿蜒千里的齐长城只有锦阳关既是战略要塞,又是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必经之路,所以,造就了南大寨村这古来的通商枢纽中心。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南大寨村重修长泰桥碑文载:章邑大寨庄者,道贯南北两京,路达远近十省,周围商贾接踵而至,车马蚁行而来……”以此可见那车水马龙的曾经繁荣。
  南大寨村曾有“七十二店”之说,沿街布满大车店、客栈、货栈、作坊、酒肆等,还有数十家钱庄。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南大寨立集,有“青野村”、“黑峪村”等十家钱庄捐款;清光绪元年(1875)重修镇武阁,碑文载“双和堂”、“春荣堂”等11家钱庄捐款;民国十四年(1925)修西坡道,碑文载“福德厚”、“恒昌号”等9家钱庄捐款。也正是这数十家钱庄的融资放款,才保持了这个历史古村的经济繁荣昌盛。
  齐国修齐长城设锦阳关为军事要冲时,也在关以东两公里处设了经商通道,叫“锦阳关东门”。此门为拱桥形状,高2.6米,南北长3.2米,宽2米,为青石砌成。此门车马畅通无阻,从莱芜直接进入南大寨村。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无数战火和风雨侵蚀,城墙都已坍塌,但这个锦阳关东门还基本保留完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南大寨村是交通要地,古来战事、匪患多多。清同治六年,捻军曾从今莱芜鲁地攻破齐长城后迂回占领此处,在村北的黑峪口与清军发生激战。民国时期,土匪刘桂堂多次来此绑票抢钱抢粮。1939年,日寇占领该村烧杀掠抢,扒掉了锦阳关和城墙,修起了碉堡,使这个古来的繁华之地毁于一旦。1947年农历二月二,解放军十纵某部以迅雷之势歼灭了该村的国民党守军,占领了周围大小山头,阻击了国民党的增援部队,保证了莱芜战役的胜利,老百姓叫做“二月二打围子”。
  南大寨村有座碑林墙,镶嵌着从明朝嘉靖年间至民国时期的19方碑刻,有“大寨店”的横匾、“镇武阁”重修记等等。其中有两方碑碣研究价值极高:一是加修长城碑,为清代同治三年(1864)九月立,记载了分六个段重修了齐长城墙,承修的村庄和章丘善人捐款载入详细;二是清代光绪九年(1884)的“禁赌碑”,由本村陈方美、孙发青等人发出倡议而上报县衙,制定了村庄自治的公约,把“犯国法、失家教”等列为十戒,还把“地棍、酒徒、匪人嚼(骂)街等”列为追究条例。前人们订立的做人之道德规范,实在令现代人望尘莫及。
  从战国时期兵营,到嬗变成百姓居住的村落,石墙、拱桥、商道、碑碣,这是一部历经沧桑变幻的史册。坍塌的城墙,残留的烽火台基底,还有那屯兵的古山寨遗迹,给后人留下了研究齐长城文化的珍贵样本资料。
  哦,南大寨村,正等待着人们去读懂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