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数据看供暖变化
2015年11月2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王倩
>> 50万平面积实现新能源供热
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成为供热企业的重要议题。作为济南的供热骨干企业,从济南热电有限公司2008年成立至今,供热面积从1800多万平方米发展到目前的近5500万平方米,翻了近两番,耗煤量基本维持不变。今冬采暖季,随着空气源热泵、低谷电蓄热锅炉的建成投用,济南热电将有超过5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实现新能源供热,发挥更大的节能环保效益。
所谓低谷电蓄热锅炉,就是把电能在低谷时期转换为热量蓄存起来,白天再将所存储的热量通过供热系统释放出来,输送到用户家中。济南热电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电蓄热锅炉是在低谷电时期进行蓄热工作,供热所用电能都是已经生产出来的电能,不再增加耗煤量,能够对济南地区电网削峰填谷起到稳定运行的作用,有效均衡电网负荷。
据介绍,由于低谷电蓄热锅炉于夜间蓄热,所以用电高峰执行低谷电价,再加上蓄热8小时就足够为用户送热24小时,整体供热成本仅略高于热费,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新能源供热模式。
2014年采暖季,济南热电开始进行新能源供热尝试,在消防支队、方正园小区成功运用空气源热泵技术供热,合计供热面积8万平方米,供热效果良好,获得热用户的普遍认可。其中,消防支队仅上一采暖季便节约标准煤743吨,节能效果显著。
面对愈发严峻的环保形势,全国上下正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供热新模式,以期替代煤炭。济南热电也不断考察、调研、运用国内先进技术,积极为供热节能减排作贡献。据了解,济南热电新能源供热全部采取企业管理运行的模式,用户仍然按照每平方米26.7元的热费标准缴费,用热效果也有保证。据统计,该公司今年合计有8个项目实现新能源供热,供热面积将超过50万平方米。届时,整个采暖季将会减少标准煤消耗7500吨,减少污染物烟尘排放262.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95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5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31.5吨。
>> 2小时调试后就进入供暖状态
智慧热网,开启供热“云”时代。济南热电通过“云”虚拟化技术手段,已经打破了以前热电厂、管网、换热站和居民室温检测四套系统间的壁垒,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供热运行的大数据,实现了“经验供热向数据供热的跨越”、“均匀供热向均衡供热的转变”、“基本服务向舒适供热的提高”。
今年供暖季,济南热电从11月1日零时就启动了供热调试,两个小时调试后,根据1万多处典型室温监测点,还有工作人员入户走访发现,辖区厂管换热站用户中就有八成率先达到正式供热状态。而济南热电之所以这么快就进入正式供暖状态,主要得益于公司2013年建成运行的智慧热网服务管理平台。
记者从济南热电了解到,该平台斥资8800余万元建设,将各自为政的19个热源点的燃烧情况、30条供热管网的运行参数、859座换热站的监控数据、400万平方米居民室温检测数据整合为一,并分析集成,利用虚拟化“云”技术,为热网赋予了类似于“人”的智慧,能够感知分析、逻辑辨别、计算总结、历史回顾、同步执行等。智慧热网服务管理平台还与客户管理系统实现了联网,使得系统可以随时了解实际供热面积的变化,即便是新加入用户也能进行实时调整,确保整个供热系统始终处在平衡状态,实现稳定供热目标。
同时,济南热电与市气象局合作,将未来一至三天的气象数据引入气象数据分析系统,在历史运行数据和小时实时气象数据的支撑下,制作一到三天的供热负荷预测用量。每天下午4点左右,系统可自动接收市气象局发布的最新次日天气预报,根据气温变化自动下达调度指令,实现热网提前蓄热和热源生产提前调度,合理调配热网上的热量,在寒流抵达之前,先将暖流送至用户家中。
此外,通过智慧热网服务管理平台,济南热电还能够合理调度南郊热电、明湖热电、北郊热电等各热源厂生产和管网运行工况,实现均衡供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