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介入手术相当于拍800张胸片,医生风险大劳累也是常态
曾3天没合眼,连做过12台手术
2015年12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1月30日,年仅42岁的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蔡国栋,在给病人做手术过程中突发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死亡,引发人们关注。
  正当盛年的医生突然离世,近年来屡见不鲜,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下,医生群体到底生活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他们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工作状态?12月1日上午,本报记者走进济南市中心医院,进行了调查。
文/片 本报记者 刘志浩
1
手术日做完手术 还得值夜班
  “我最多的时候,曾经3天3夜没合眼。”1日中午,在济南市中心医院(下称中心医院)一间手术室内,脱下厚厚隔离衣的心内科主治医师王磊满脸倦容,刚刚过去的上午,他做了3台手术,见到记者时,他正在忙着写手术单。
  王磊说,几年前,他曾接诊过一位危重病人,“观察病人+值夜班+手术+查房”凑在一起,让他连着三天没合眼。如今已经42岁的他坦言,现在最多能坚持一天一夜,“再不休息,就会头晕,恶心,想撑也撑不下去。”
  上午手术,下午查房,晚上值夜班——这是王磊在周二这个手术日的安排,除每周固定的三个手术日之外,王磊每天上午需要例行查房,周三下午还有门诊。
  “每个人都有活,每个人都很忙”,这个行业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一个人的活几乎没办法找另一个人替代,因为病人的情况只有接诊的大夫最了解。
  王磊告诉记者,工作15年了,他的工作状态没有太大变化,因为“你根本不知道病号什么时候会过来”。他最多的一次,曾连续做了12台手术:8台常规手术,4台急诊手术。
  济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大夫们的午饭。为了节省时间,他们都是在手术室旁边的休息室吃盒饭,平均吃饭时间不超过15分钟。
2
15斤的防护服挡不住大量辐射
  据了解,中心医院对心梗病人的救助有一套被称为“绿色通道”的应对机制:病人从确诊到手术不超过半小时,而值班医生在接到电话后,则须在15分钟内到位。
  “很多心梗病人发病非常快,这逼得大夫必须跟死神抢时间。”王磊说。
  两年前,该院曾创造了24小时内通过绿色通道,连续挽救4名心梗患者生命的“奇迹”,或许没几个人会在意,这些奇迹背后王磊们的付出。
  做介入手术时由于会产生大量射线,按规定必须穿15斤左右的全套防护服,即便如此,也不能全身百分百防护。
  “做一次手术,即便穿着防护服,也相当于拍了800张胸片。”王磊告诉记者,辐射的危害他们比谁都清楚,但是每次看到经过自己手术的病人健康出院,“所有的劳累都会一扫而空”。
  “不光是我,我的同事们几乎都这样。”王磊说,面对病床上痛苦的病人,他们别无选择,也义无反顾,“这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3
拇指大小区域内动刀,精神高度集中
  铅衣重约15斤,医生们却整天要穿着做手术。

  除了巨大的工作强度外,手术本身的风险给这些正当盛年的大夫们带来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
  “一般的骨科大夫培养5年左右就能上台做手术,但在脊柱外科必须有10-15年时间的积累,才敢动刀。”1日下午,中心医院43岁的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宋宏亮告诉记者,人体脊柱构造复杂但作用巨大,手术稍有闪失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据了解,作为一位有着十多年从医经验的骨干医生,11月30日在手术台旁去世的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蔡国栋,其擅长的领域之一就是脊柱外科。
  宋宏亮介绍,脊柱附近有脊髓及大量神经,如果不小心碰到或碰断神经,轻者可能让患者身体的某些部位麻痹,重者甚至造成瘫痪。
  宋宏亮说,目前他们进行的脊柱手术中有六七成是以微创形式进行,手术区域一般只能在拇指大小区域进行,即便经验丰富的大夫对这类手术也会非常小心,“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千万不能碰到神经。”
  即便如此,宋宏亮表示再复杂的病患,只要送过来,他们都会想办法救治,因为“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

 记者手记 
请多给医生 一点宽容
  本报记者 刘志浩     
  泰安一位骨干医师的突然离世,让人不得不思考当下医生群体的处境。事实上,一些医学治疗以外的因素,也会让走下手术台、原本想松口气的医生们不得不再次“绷紧神经”。
  “医生只能救病,没法救命。”1日下午,济南某医院不愿具名的一位主治医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很多患者直接把医生当成“上帝”,以为病人只要交给大夫,就能万无一失,“这无形中给医生造成了巨大压力。”
  医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该医生表示,无论是病情本身,还是手术,都有很多无法预测的情况,“有的手术可能稍微冒点险就能做得很好,但万一失败,家属就会给你各种麻烦,这让医生们根本不敢放手做出效果最好的手术。”
  医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具有“绝对权威”的地位,但在医患纠纷不断的今天,他们在某些医闹中反而成了“弱势群体”。
  而除了工作和患者带来的压力,个人晋升、内部矛盾等因素,同样损耗着医生原本就已脆弱的神经。
  近些年来,不断有正当盛年的医生或在手术台上,或在外出开会中,突遇疾病,不幸离世。
  “如果医生连自身都保护不好,还谈什么救死扶伤。”该主治医生最后叹口气说,其实现在很多医生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任何锻炼。
  可以预见,在各种压力缠身之下,那位泰安医生绝不会是医生群体中“突遭不测”的最后一人。
  请多给医生一点宽容和空间。愿悲剧不再发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