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科室协作
解除困扰10个月的病症
2015年12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呓飞
  10月30日,潍坊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和眼科的医护人员密切合作,成功为58岁的张女士做了鼻腔内翻性乳状瘤切除和人工鼻泪管植入手术。术后,困扰病人10个多月的鼻泪管堵塞、左眼一直流泪的症状彻底消除,且手术过程病人无痛苦,恢复也非常快,前后8天就康复出院了。尽管这不是性命攸关的大手术,但这种跨科室合作的医疗行动,不仅省去了患者来回转科的麻烦,还为患者彻底解除了病痛,获患者点赞。

一位患者,病情牵动两个科室
  据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的副主任医师李学昌回忆,病人张女士来医院的那天是10月28日,恰好他坐诊。“当时就发现病人很紧张,陪诊的家属也很紧张。该病人2014年12月在当地医院做过手术,治疗过程令病人非常痛苦,因而产生了恐惧心理。”李学昌说,“病人之前患的是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今年10月初,家属发现病人的鼻腔内又出现了肿瘤。而这种情况,必须二次手术才有可能痊愈。但患者和家属在心理上对再次手术有很大顾虑。”
  检查后发现患者的鼻泪管在上次手术中已经闭塞了。要彻底解决病人的问题,必须对患者的鼻泪管进行处理,这就需要眼科的医疗人员参与。于是,李学昌找到了眼科的副主任医师丁丽霞。
  “李医生来找我,跟我说张女士在上次手术时,鼻泪管闭塞了,左眼经常流泪。”丁丽霞告诉记者,“希望我们眼科医生能参与进来,一起为患者做手术。在对患者的病情做了进一步检查后,我觉得李医生的治疗方案可行,可以一起给病人做手术。”
两科协作,彻底解除患者病痛
  因为病人之前做过手术,李学昌和丁丽霞在制定手术方案时非常谨慎,并有针对性地准备了多种手术方案。“一般的鼻腔肿瘤,我们从鼻内做就可以了,但考虑到这个病人已经做过一次手术,再次手术后还有可能复发,我们预备了一个柯陆氏进路,手术中果然用到了这个进路。”李学昌说。
  据耳鼻喉科的主治医师陶丽艳回忆,因对2014年的那次手术心存恐惧,病人张女士手术前非常紧张。“我把手术的过程详细地跟她解释,并告诉她,现在的技术是全麻而不是局部麻醉,痛苦会小很多,病人才稍稍放松了心情。”陶艳丽说,“但上了手术台以后,她还是紧张,我就拉着她的手跟她聊天,这时同事就给她实施麻醉,不一会她就睡着了,手术也得以顺利实施。”
  尽管如此,手术在进行过程中并不顺利。“手术开始时,李学昌尝试用耳鼻喉科的内窥镜为患者做微创手术,但因为患者的泪道已经堵了,这个方法没行通。”丁丽霞说,“随后,我尝试用眼科的方法,植入人工鼻泪管。但在导入人工鼻泪管时,因患者泪道闭塞、通道狭窄,人工鼻泪管很难通入。这时,李学昌通过内窥镜微创技术帮我把患者的鼻泪管通道进行了适当扩张,人工鼻泪管才顺利地植入患部,我们的配合堪称完美。”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手术,患者鼻腔内的肿瘤被彻底切除,人工鼻泪管也成功植入。术后第二天,病人的左眼就不再流眼泪了,术后第四天就痊愈出院。
跨科室合作,患者受益大
  市人民医院推行的多科室合作模式,不仅省去了患者来回转科的麻烦,也为患者彻底解除了病痛,非常值得提倡。然而,目前各医疗机构能做到跨科室合作的却并不多。
  一位网友曾这样描述医院的分诊:“一个打架斗殴的患者被送来医院,满脸是血,伤口从额头到脸颊,护士需要找三个科室的医生缝合,眉毛以上归脑外,以下归眼科,脸颊属口腔。”这真不是个笑话,而是真实再现了众多医院的医疗现状。
  众所周知,西医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精细化,医院的科室设置也越来越多。因此,建立跨科室合作机制越来越紧迫。但目前国内的医院大多只在重要病例上才临时建立合作小组,而日常的合作救治机制明显不足。曾有业内人士表示,“单兵作战”的诊疗方式早已不适应现代医学以人为本的服务需求,必须倡导合作医疗,让病人最大限度地受益。
  跨科室合作的受益者不仅仅是等待救治的患者,其实医院也受益颇多。比如,通过鼓励跨学科协作,医院可大大提高救治效率,各学科的综合实力、整体水平也得到提高。
  李学昌说,现在人的疾病也不像从前那么单一,“一人多病”的现象非常常见。这些患者的诊疗常常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个专业医师共同来完成。因此,多学科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以耳鼻喉科为例,不仅包括鼻腔泪囊,包括一些眩晕,头痛,还有中耳炎引起的一些脑膜炎等病症,都需要多学科合作,才能彻底解决病人的痛苦。
  据悉,潍坊市人民医院为充分发挥各专业技术资源优势,加强学科间交流和协调,更好地解决复杂性、复合性疾病的诊治问题,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综合诊治水平和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建立了多学科协作诊疗机制,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快捷、最准确、最有效的诊治。
致潍坊市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的一封信
  尊敬的潍坊市人民医院领导:
  在此,万分感谢领导们带领培养的这支具有高尚医德、专业素质过硬的精英医师团队。同时我们全家也向耳鼻喉科李学昌、陶艳丽及眼科丁丽霞等专家,以及未曾谋面的麻醉科医生及耳鼻喉科的全体护士成员,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感激之情!
  我母亲是一位58岁的内翻性乳状瘤患者,曾于2014年12月在我们当地医院进行过一次手术,10个月之后,病情再次复发。凝望着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感愧上次尚未恢复的手术劫难,病情的再次复发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心痛!2015年10月28日我与兄长带着母亲来到潍坊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进行了挂号问诊,我们很幸运的遇到了李学昌医生,虽然接诊时间不足10分钟,但这10分钟让我们对李医生的专业足以信服,对他的接诊态度备受感动,于是我们于10月30日办理了住院手续,准备手术。
  在陪护的8天时间里,我目睹了医护工作人员争分夺秒尽职尽责的认真工作状态,感受到了李医生待病人的真诚与责任感。
  因上次手术我母亲在术后出现全身疼痛,出现了三、四个成年人都按不住的情况,每次更换鼻腔内的药棉更是痛得难以言表,术后泪腺管破裂,导致泪腺堵塞,左眼一直被泪水浸泡,视力严重下降,老母亲对再次手术惧怕不已,寝食难安。李医生得知情况后,主动联系眼科丁丽霞医生研究手术方案,并最终两个科室合作一起为母亲进行了手术,获得成功。在术后,丁医生更是每天亲自来病房为我母亲冲洗眼睛,有一次已经过了下班点,本以为下班忘记了,可不多久,丁医生便疾步匆匆地来到病房为老人进行了细致的进行复查、冲洗。李医生主动联系麻醉科副主任郎堡研究了我母亲的病情,为我母亲进行麻醉,解除了她的心理负担。手术后的第一天早晨赶在坐诊前又提前上班到病房看我母亲术后的情况。手术前,陶艳丽医生更是对我母亲关爱有加,反反复复地交代病情;手术台上对我母亲宽慰和嘱咐,更是让我母亲对这位“漂亮干练”的高个医生印象深刻!
  在这个钱、权横溢的物质时代里,在这里,我们所感受到的屡屡温暖、层层关照,是不需要任何关系、金钱所换的。正是这样的高尚医德,仁义大爱,责任担当,才让我们这些前来就医的老百姓感受到这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所带来的满满的正能量!
  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尊重之意永恒久远。感恩你们带给我们的如沐春风;感谢你们传递的医德良风!
  此致
          敬礼
   患者家属
2015年11月11日
多学科会诊共商手术方案。
李学昌与麻醉科医师郎堡进行病例研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