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有了着落,刘老汉乐开花
本报组织爱心采摘,两天摘走4万斤柿子
2015年12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12月6日讯(记者 柳斌 王永军) 近日,本报连续刊发了招远市张星镇馆前刘家村刘尊利老人40亩柿子滞销的报道,并组织了采摘活动。记者了解到,仅5日、6日两天,就有千余人挤进了这个不大的村子,采摘柿子4万多斤。如今,刘尊利老人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这个村子怎么走,树上还有没有柿子?”近日,记者不断接到市民的咨询电话,询问摘柿子的具体路线。应爱心人士的需求,5日本报也组织了百余位市民自驾前往进行采摘。当天,前来采摘的市民有的拎着篮子,有的提着水桶,有的拿着纸箱,直接扑向柿子园。 
  这么多人来摘柿子,可忙坏了老两口,老人的亲戚朋友也赶来帮忙,有的帮着接电话回复市民咨询,有的帮着引导、采摘,有的帮着称重、收钱。 
  临近中午,大家都摘了不少,几位市民把纸箱装得满满的搬都搬不动,他们只好借来了小推车。市民陈先生是从福山区赶来,一上午时间和几位朋友摘了大大小小9泡沫保温箱,小推车上都堆得满满的,一称重共210多斤。 
  由于称重的人太多,队伍排了10多米,刘尊利只好估堆要价了。“这些也就10来斤,给5块钱吧。”“这一箱不少,给10块吧。”记者看到不少市民一下买了上百斤,一直到了下午,仍不断有市民前来采摘。 
  6日是周日,前来采摘的爱心人就更多了,光大巴车就去了11辆,另外还有不少私家车。据刘尊利介绍,仅5日、6日两天,就有1000多位好心人来采摘,共卖出柿子4万多斤。“前两天柿子卖不出去,真的愁坏了,现在树上不是很多了,心情放松多了。”69岁的刘尊利老人说,烟台的一个酒厂也联系过他,或许可以将剩下的拉走。
  得知刘尊利老人柿子滞销的消息后,淘金小镇的工作人员也想献爱心,免费为参加本报自驾游采摘柿子活动的爱心人提供门票。当天下午,不少市民还免费游览了淘金小镇。
爱心人士帮忙,一口气买了21箱
  5日上午,在馆前刘家村刘大叔的柿子园里,看到黄橙橙的柿子挂满枝头,场景十分壮观,本报的不少采摘团成员称当然不能错过美景,不少人拿出手机拍照,留下和柿子的亲密合影。
  拍完美景,当然不能忘记这次的正经事,采摘柿子。爱心市民李女士和两个朋友一起驾车从烟台赶过来,她告诉记者,看到齐鲁晚报的报道后,立马就想报名,来买上一些刘大叔的柿子。
  “一共买了21箱,一共315斤。”李女士说,三个人摘了一会,发现采摘速度太慢了,就给刘大叔留下不少箱子,让刘大叔帮忙采摘和包装。 
  李女士说,这些柿子自己吃肯定不现实,包装好的柿子要送给亲朋好友,让他们在这个冬日吃到这么好吃的柿子,同时也能帮助刘大叔解决一些销路,心里就很高兴了。
本报记者 王永军 柳斌
梯子、剪刀、购物车,全都搬来摘柿子
  在本报组织的采摘团中,有不少人都是头一次看到这么大的柿子园,忍不住地兴奋起来。采摘现场,每个人也是各展身手,爬树踩梯,怎么方便采摘怎么来。
  市民李女士今年已经50多岁了,这次跟着儿子一家过来采摘柿子。为了能摘到高处的柿子,她便爬起了树,身手十分麻利,羡煞不少年轻人。
  “高处的柿子采光好,个大味甜。”李女士说,这些柿子采摘起来也有诀窍,一定要采摘那些比较硬的,能保存几天,高处的柿子一般个头都比较大,味道也比较甜。
  这边有人爬树,张女士在那边也踩着梯子,用剪刀开始采摘柿子。张女士动作特别快,不一会就采摘了几箱。采摘现场,大家拿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塑料袋、纸箱、塑料篮、水桶、购物车,全副武装摘柿子 。
  本报记者 王永军 柳斌

刘尊利: 树在,希望就在
  记者了解到,40亩柿子树,刘尊利老人已经种了20年,不过像这样滞销的情况还是第一年遇到。“前些年都是大家抢啊,很多水果贩子来拉,不存在卖不出去的情况。”刘尊利说,虽然今年不好卖,但是并没有打击他的信心,“树在,希望就在。”刘尊利说。
  今年69岁的刘尊利老人有两个女儿,如今都已经出嫁,一个在外地,一个在招远市区,平时很少回来,只有老两口在家种地。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也曾经劝他享享清福,但是对于种了一辈子地的老两口来说,对家里的地很舍不得。 
  “干了一辈子活,干活还没有干够。”刘尊利笑着说,只要能动弹,家里的地他会一直种下去。 
  记者面前的刘尊利老人头发白了不少,不过身体硬朗,说话时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记者了解到,除了40亩柿子树,老两口还种了20亩地的杏梅,今年老人还在空地上种了一些小树和冬青。 
  “很多人问我,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栽小树,打算留给谁啊。”刘尊利老人说,这些都不重要,对于种了一辈子地的他来说,并不想闲着,也不想让地空着。
本报记者 柳斌 王永军
献爱心还能旅游 真不错
  本报读者栾存宇带着老婆和三岁的孩子一起来参加采摘。
  采摘完柿子后,栾存宇等参加活动的爱心市民又跟随本报工作人员一起前往淘金小镇景区和黄金博览苑。在淘金小镇,看到宋代镖师的精彩表演,逗得小家伙不停地笑。在淘金河边,这家人还一起体验淘金的乐趣。
  从衙门督办、镖局驿站,到金铺银库、酒肆戏楼,本报读者一起欣赏了宋代招远的建筑民俗、黄金交易民俗、饮食民俗、娱乐民俗等繁华景象。随后,读者们还实地参观黄金博览苑,体验黄金生产的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 王永军 柳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