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现场直击山东创能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非法融资1.5亿企业仍未投产
2015年12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山东创能石化科技有限公司大门,门卫值班室无人看守。
  山东创能石化科技有限公司厂区里面杂草丛生。
     本报12月9日讯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滨州:22位储户1.5亿存银行一年后不翼而飞”事件,公安机关已经侦破这起非法吸收存款、伪造金融票证案件,已抓获12名嫌犯。9日,本报记者探访了涉事企业山东创能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嫌疑人刘某某、王某某、段某某等人为获利,以伪造金融票证为手段,以高额回报为诱饵为山东创能石化科技有限公司非法融资,涉及当事人20多名,涉案金额近1.5亿元。当事人在银行开立账户,资金到账后,投放到山东创能石化科技有限公司,谋取高利回报。目前,公安机关已将山东创能石化科技有限公司涉案资金、股权等和有关犯罪嫌疑人非法所得进行追缴冻结。
  在报道中,众多读者纷纷开始关注山东创能石化科技有限公司的一些情况。9日晚6时许,本报记者来到位于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山东创能石化科技有限公司,现场直击该公司现状。
  公司大门写着创能石化四个大字,大门的门卫值班室只是亮着灯,没有人值守。记者绕整个厂区走访一圈发现,偌大的厂区没有人。除了厂区内几盏亮着的路灯,整个工厂厂房全部漆黑一片,毫无任何生产工作的痕迹。整个厂区只有2处办公室亮着灯,但也未见任何值班人员。透过围墙和栅栏,里面的部分基础设施锈迹斑斑,杂草丛生。
  记者向当地居民了解到,山东创能石化科技有限公司在当地已建成多年,但至今仍未开工投入生产,问到其中原因,他们也说不出一二,只说表面上看着没什么问题,但不知为何一直迟迟没有开工。
  记者从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网站2015年1月8日发布的关于山东创能石化科技有限公司信息上了解到,公司成立于2011年1月25日,注册资本金3500万元人民币,是一家利用社会废弃的塑料、橡胶、废油等垃圾炼制汽油、煤油、柴油、液化气的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公司投产后拥有员工100余名,日生产成品油800余吨,产品社会需求量大,产业前景十分看好。公司一期投资建设项目用地170亩,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年生产成品油30余万吨,是利用自有知识产权建设的社会废弃物资再利用高新技术项目。
本报记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