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造小菌包,出国生蘑菇
胶州一农村合作社生产菌包,年创汇200万美元,欲到韩国开公司
2015年12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匡永帅向记者展示菌包产品。刘震 摄
     本报12月21日讯(记者 刘震 通讯员 殷学金) 几年前,胶州青年匡永帅大学毕业回乡成立合作社生产菌包创业,如今,菌包远销韩、日和大洋洲,年创汇200多万美元。随着20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匡永帅打算将公司开到韩国去。
  2010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匡永帅放弃了在大城市打拼的机会,回到了胶州市胶东街道罗家村的老家,继承了父亲干了一辈子的蘑菇作坊。匡永帅说,父亲做蘑菇的手艺是家传的,一辈子就靠着蘑菇生活,但始终没有将生意做大。
  子承父业后,匡永帅发现做菌包比做蘑菇更有市场,而且更加省时省力,利润也高。“菌包就是给蘑菇提供养分的温床。”匡永帅说,菌包不但比蘑菇更利于运输、保存,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出口,通过对技术改进,新生产的菌包迅速走进韩、日和大洋洲市场,菌包“作坊”也翻着番儿扩大。
  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匡永帅于2014年成立了农村合作社,两年来共有300多户村民加入,这让他的菌包产量再上一个台阶。今年,合作社总共生产菌包200多万个,九成以上出口韩国、日本、大洋洲和美国,年创汇超过200多万美元。“国外喜欢进口菌包,因为进口蘑菇的难度比较大。”匡永帅说,菌包只要放在适宜的环境下就能长出蘑菇,过海关比蘑菇要省事得多。
  20日,中韩、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生效,这个消息激活了匡永帅多年来一直在脑子里盘旋的一个想法。“菌包目前出口韩日的税率都是17%,还是很高的,一旦减税,我的产品在这些市场将更有竞争力。”匡永帅说,菌包在出口中隶属“种苗类”,现在虽然还没有降税的消息,但很快便会降税。“日、韩不生产这种东西,因为成本太高。”匡永帅说,多年来他一直想在韩国开一家公司,专门销售菌包,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生效让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他打算明年在韩国将公司开起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