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线上”的网络直播也得有底线

     网络直播的乱象,近来多有报道,相比“直播造人”等旧套路,现在的“花样”更多了。为了吸粉敛财,一些网络主播不放过任何可以炒作的机会。让凉山州村民出镜搞“伪慈善”的风波刚刚平息,上海警方又通报了一起直播“谈论性交易”的案件——涉案男主播为了“吸引眼球”,与两名女搭档在直播镜头前“讨价还价”。
  网络直播本身就是新鲜事物,但相关内容类型的更新速度更是惊人,尽管积极向上的内容不少,但还是有一些“脑洞大开”的主播,为了“吸粉”无所不用其极。曾经的乱象以“低俗淫秽”内容为主,在外部监督与平台自净之下一度得到遏制,但类型各异的新乱象频发,又给网络环境带来新的挑战。承载着网络直播平台的“线上世界”,实质上是现实社会的延伸,若是“线上”失去底线与秩序,人们的现实生活也将遭受污染。
  如今,直播平台很多,想通过做主播谋求生计的人也很多,竞争的激烈催生了很多极端的内容,主播们“思路之广”超乎想象。有直播“捅马蜂窝”的,结果住进了医院;有直播给贫困人群捐款的,直播完又把钱收回。前些日子河北蠡县一儿童坠井,救援现场就出现了网络主播的身影;这几天一小男孩因酷似马云而“爆红”,他也成了一些主播“吸粉”的道具。不管真的假的、好的坏的,但凡能吸引眼球的,都逃不过网络直播的触手。这种现象以及可能的趋势走向,值得关注。
  曾经饱受诟病的网络直播涉黄,其实就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是一次次地打“擦边球”,一些主播从最开始的挑逗,发展到“直播造人”。这背后离不开对利益的追逐,平台以及主播个人都是如此。就有媒体报道,收入最高的主播年收入超过演员杨幂,对暴富的憧憬也鼓励着一些年轻人参加所谓的网红培训班。而对于直播平台来说,人气就是财源,有的互联网企业就是靠推出直播业务扭亏为盈。逐利的需求催生吸粉的冲动,如果没有监管适时介入,眼下直播内容已经花样百出了,未来不知会走向怎样的极端。
  网络直播属于线上活动,但主播和受众却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直播的内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实社会。鉴于移动互联发展之快,网络直播的受众已经相当之广,很难保证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明辨是非,更何况,相当一部分受众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国家社会层面,涉及黄赌毒的艺人受到从业限制,就是为了防范他们的恶行会凭借巨大的影响力被效仿。现在同样有些粉丝已成规模的自媒体人,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维持并扩散着不亚于明星的影响力,那么,对其也应该有充分的监管。
  应该承认,作为科技发展的成果,同时也是一种工具,网络直播本身并没有是非对错,关键就要看用这个工具的是哪些人,他们又做了哪些事。对直播的监管就是对人的管理,通过限制逐利冲动之下那些无底线的行为,让直播更好地造福社会。这也是我们看待互联网应有的态度,互联网实现了人们生产生活空间的空前拓展,已经成为人类共有的新家园,“让这个新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是大家共同的愿望和责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