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教师假扮母亲,帮人治失忆症

  教师假扮母亲,帮孩子“治病”。
     省文化厅日前公示了“山东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2016年度扶持项目。其中,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选送的山东梆子《盼娘归》入选小戏类,兖州区山东梆子有限公司选送的山东梆子《清官牛运震》入选剧本类。两个项目的入选,将进一步助推济宁地方戏振兴。

  本报记者 汪 泷
通讯员  郭海花 
   
启用青年演员
让年轻人挑大梁

  “一是创作速度快,再一个是完全由济宁人完成。”在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济宁演艺集团总经理孔凡涛谈起《盼娘归》的特点时,语气中颇是自豪。 
  今年9月初,山东梆子剧院决定创作一部新的小戏,希望能参加第二届山东省小戏展演。因时间紧迫,梆子剧院业务院长吴肖华被任命为导演,他邀请济宁市群众艺术馆的老编剧田原,根据其老家汶上县南旺镇的真人真事,创作出了这部小戏。 
  吴肖华介绍,《盼娘归》讲述的是母亲去世,导致儿子失忆,父亲倾尽所有,为儿子治病,因此错过致富的好机会。后来,在学校教师假扮母亲的方式下,儿子最终恢复记忆,从而皆大欢喜。“为最大限度地培养济宁的创作队伍,整部小戏从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灯光到作曲等全由咱济宁人自己完成,从始至终没有邀请外地的团队参与。” 
  剧本敲定后,吴肖华清一色地启用院内的青年演员,“最大的30岁,希望借助这部小戏,让青年演员们快速成长起来。”吴肖华说,从剧本创作到立上舞台,仅用了一周时间,这是济宁原创剧目中从未有过的速度。
《清官牛运震》
明年下半年或首演

  在兖州,牛运震是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身为清代著名学者、师儒、循吏,无论其人,居官、为师、治学,论其德行或业绩,皆堪称楷模。
  近年来,国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兖州区山东梆子剧团有限公司联合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共同启动山东梆子剧《清官牛运震》剧目创作。 
  “牛运震把‘俭’、‘简’、‘检’作为座右铭,他一生勤政廉政,这种思想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兖州区文广新局文化艺术科科长罗庆军说。尤其现在国家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强力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兖州区的文化工作者们希望更好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通过《清官牛运震》这样一台山东梆子戏,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今年5月,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在兖州区山东梆子剧团有限公司成立艺术研究创作基地。借助这个东风,双方确定共同创作《清官牛运震》。罗庆军介绍,该剧由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张积强担任编剧,并召集了一批省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等。目前剧本已经创作完成,即将进入到排演阶段,预计明年下半年能进行首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