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从雏形到“巨龙”这条铁路我追了6年

     本报记者 张琪

  俗话说得好,“铁路一响,黄金万两”,铁路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铁路通到哪里,哪里的经济发展就先人一步,哪里的出行就更加便利。
烟台终于有了动车
  在2014年12月28日前,沿海城市烟台,却没有一条高速铁路,只靠“服役”近60年的蓝烟线支撑铁路版图,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拿出这样的铁路“家底”,未免显得有些寒酸。
  于是,在烟台,从上至下,从官方至民间,大家对于铁路的期盼尤其大,更甚于外地。其实,不光是烟台人,很多来烟工作探亲的外地人,也盼着烟台早日通动车,以了却他们往来奔波之苦。
  这个通动车的重任就交给了青荣城际铁路,尤其是当该铁路2010年启动建设后,老百姓更是掰着指头盼动车到来。
  百姓关注的,自然就是新闻记者该关注的,也就是从那时起,青荣城铁成了我的“新闻富矿”,如今算来,我已经追着它整整跑了6年。这6年,从铁路的规划、批复、开动,到实地采访,探访工程进展,再到寻访站点,见证贯通通车,回想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孤身采访崴了脚
  关于城铁主题的采访,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可是最难忘的是一次个人的孤军奋战。
  2010年,青荣城际铁路开通建设,为了找寻城铁在烟台的控制性工程,全长5500米的蓁山隧道成为了我的目标,这孔隧道被誉为“山东铁路第一隧”。
  可是,隧道在哪里?不知道。
  找来找去,目标锁定在南郊黄务街道的刘家村。2010年11月的一天,我自己上了山,在蓁山起起伏伏的山地里,穿果园,下深沟,整整一个下午,终于找到了建设地点,拍完照片、采访完工人,眼看天就黑了,下山路还很长,又没有交通工具,只能步行下山,结果不小心崴了脚。幸运的是,路上遇到了一位好心女司机,她带着两个孩子驾车路过,我拦下她想要搭车下山,她欣然同意了。
  这条山东第一隧建设时间很长,历时4年,2014年6月,随着一声巨响,蓁山隧道终于贯通。“好事多磨”,我采访了解到,因为施工难度大,施工队最困难时1年只能向前掘进50米,而这只是铁路建设漫长历程中的一个小缩影。
三地联动报城铁
  2014年,10月,城际铁路开通前夕,齐鲁晚报联合省内主要媒体开展了“青荣城铁沿线行”大型报道,对城铁沿线的13个车站进行了深入探访,这次大型采访耗时近2个月的时间,把每个站点的位置,当地的人文风俗,建设进展及特色等等一网打尽,创造了城铁报道的最高峰,成为铁路开通前,人们了解铁路的最重要渠道。
  等了2年,青岛段如今正式通车运行,青荣城铁的报道也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了。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周杰伦的《青花瓷》,里面唱道:“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青、烟,恰好就是城际铁路的名字,我一直在等待着铁路的建成通车,见证了铁路从无到有,从雏形到“巨龙”,幸甚至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