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租不如买的心态制约共享落地

     汽车“共享”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40年代,由瑞士人发明,且在瑞士这样的山地国家非常实用。后来日本、英国等国争相效仿,但都未形成规模,直到现在因为汽车技术、电子钥匙、卫星定位等科技的发展,汽车共享模式才推广开来。不过,这一共享模式想在中国完全落地,还存在一定的观念障碍。
  首先,目前国内租车的用户结构大致有三个层次:最多的是单位用车,第二是商旅活动用车,第三才是家庭、个人用车。而从国外经验来看,汽车共享的绝大多数客户和潜在客户,恰恰是应该归入中国的第三层次。但是由于在国内这一层次只占到市场的10%,势必造成客户来源狭小,难以为继。
  专家称,对每年开车超过1.5万公里、住家离公交车站和火车站较远的人来说,还是拥有一辆私家车为好,否则就要承受较多的用车预约带来的麻烦和潜在风险。联系到国内的大城市,大部分有车族每年的行驶里程超过1.5万公里,且家庭住址往往远离市中心。
  而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国内消费者目前尚不能接受汽车共享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在国外,“用”是对汽车的第一需求,这就能够理解国外的融资租赁尤其是汽车租赁占比为什么这么高。而国内则截然相反,租不如买是国人的基本消费心态和价值观。
  信用体系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备,也是真正困扰国内汽车共享乃至汽车租赁发展的“绊脚石”。眼下国内汽车租赁业中,骗租、骗盗、逾期不还车、租金无法收回、超出约定范围行驶等行为司空见惯。
  有专家指出,目前中国汽车租赁行业和出租车是放在一起进行管理的,所以在相关的政策法规上都还有一些问题有待突破。同时个人租车市场上,个人信用系统的建立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样看来,汽车共享模式完全落地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综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