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以后,我们还会这样吗”
柏林果蔬展的欧洲展台商务氛围非常浓厚,讲究细节。 图片来自钟文彬
这款自带蓝牙功能的检测仪,可以把测量数据传输到APP中,进行信息汇总的大数据分析。
钟文彬 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命题。在文章作者看来,农业供给侧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要淘汰脑子里的“落后产能”;而呼唤高端农产品供给的背后,关键是配套的高端供应链服务要跟上。
本报记者 张亚楠
“低配”参展的中国生产商
“十年以后,我们还会这样吗?”从柏林果蔬展会上出来,钟文彬这样问同行一位企业家。
钟文彬是专注于农业产业链及农业创新的自媒体新农堂创始人。几天前,他参加的柏林果蔬展,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果蔬展会。
此次柏林果蔬展吸引了全球86个国家的3100多家公司参展。注重商务沟通的欧洲展位、富有生活气息的美洲展位,品牌个性淋漓尽致的澳洲展位……
“欧洲人的展位极具仪式感。”钟文彬说,他们把自己打扮得绅士淑女,西装笔挺。展位餐饮交流区放置了威尼斯街道的背景板,吧台上有红酒、冰块、鲜果,可以端杯咖啡坐下来慢慢谈。很多展台都有试吃和小礼品赠送。人很多,但并不吵闹,整个参观过程充满了愉悦感。
这次展会有30多家中国企业参展,从展位设计、布置创意上,只有少数几家能和国外展台媲美。一些中国展位参观的人不多,工作人员坐在那里玩手机。这样一个形象,和国内一些农博会场景没什么差别。
这让钟文彬有些失望,这个印象和他去年参加香港果蔬展感受差不多。香港果蔬展是全球三大果蔬展之一,全球最著名的果蔬企业都来参展,大牌企业瞄准的是亚洲市场,而他们最想获取的是中国市场。
“即便是家门口的国际展览,一些国内参展企业也不注重形象,这不是钱的问题。”钟文彬对齐鲁晚报记者说。回到酒店,他连夜写出在柏林果蔬展上的感受,发在微信公号上。
短短三天,钟文彬这篇文章阅读量已过8万,在垂直类微信公号中这已是很大的阅读量了。评论多达上百条,其中不少来自农业领域从业者的感触。
“站在国际舞台上,你就代表中国形象。”钟文彬对齐鲁晚报记者说,这篇文章也许有点标题党,但我必须把问题提出来。
佳农花费百万做特展
佳农集团是此次在柏林果蔬展上做特展的两家中国企业之一,也是少数能和国外展台相媲美的中国参展商之一。佳农副总经理姚心省告诉齐鲁晚报记者,特展面积较大,但花费高。包括展位费、装修、设计、广告以及人员食宿交通,整个展会下来,佳农花了100多万。
一名对柏林果蔬展较为熟悉的业内人士告诉齐鲁晚报记者,此次展会标准展位费在3.5万到4万元,如果派出两个业务员,每个业务员食宿交通花费2万出头。整个算下来,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国内企业参加此次展览最低花费在7万多元人民币。
当然,赴海外参展,企业会获得不同程度政府补贴,各省市都不一样。
从事农业进出口生意的一名人士告诉齐鲁晚报记者,中国做农产品出口的大多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预算很难承担特展花销,在装修设计上自然跟国外和国内大企业没法比。囿于产品的低附加值和预期成交量限制,展位只能以呈现产品的形式将就。在他看来,这次德国国际果蔬展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不能仅仅从农业企业的角度解读,还要从政策补贴和企业定位去思考。
佳农从事水果出口已经十几年,2002年,它从菏泽起步,一开始就做中东、欧盟市场。2003年佳农开始参加柏林果蔬展,2006年起做特展,至今已有12年。姚心省说,当时佳农规模并不太大,愿意把钱花在展览会上,这是企业的眼界所在。
去年香港果蔬展上,佳农投入近200万,在国内企业中算比较大的。姚心省表示,佳农参加国际展主要目的是去见老客户,展示企业形象,同时也为了看看国外同行有什么新东西。
没钱做特展并不意味着展台简陋。钟文彬看到,展会中不少参展商虽然是标准展位,但仍旧花心思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由于日本不是农产品输出国,来参展的日本企业没几家,但一家做蔬菜种子的企业在布展上也用了不少心思,把自己的专业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没有品牌,卖的多是原材料
“中国展区人气不旺,一个重要因素是在产品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展会业资深人士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多年来,中国参展商提供的产品多是果蔬原材料以及中间产品,或者借助别人品牌和渠道售卖的新鲜果蔬。但国际展会参观者主体以超市、零售店等终端产品采购者为多,这部分人甚至能够占到整个展会参观者九成。所以,中国展位前人气不旺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位业内人士说,如果掌控不了销售渠道,一个小企业很难以自己的品牌去销售。他们往往是把新鲜果蔬卖给国外经销商。这些经销商通过他们的营销渠道,或者用自有品牌来销售中国产品。
“毕竟国内文化和营销跟国外有很大差异,在国外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成本很高。”上述人士称,即便是现如今做到中国苹果出口老大的佳农,也是经过十多年铺垫,近两年才开始以品牌建设为主,从数量转向质量的。
没品牌,只做中间产品,自然在展会上不被重视;而人气低迷,成交率低,企业越来越不愿意在展会上付出太多预算。有网友评论,“类似展会,几十年如一日。貌似出口大国,农产品基本没有品牌附加值。”“每次出国看展都有这个感受,我们经常谈产业升级,但说到底升级需要成本。”
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樱桃分会理事长杨杰说,从展会上可以看出,一些地方政府品牌营造理念需要进一步改进,要强化对企业品牌的建设。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重视区域品牌的建设,对企业支持力度却不够。要做好农业供给侧改革,就要支持农产品企业品牌建设。
最大难题不是把高价荔枝卖出去,而是如何快速运出海南
“这篇文章提出了农业品牌化的问题,其实,农业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止这一个。”钟文彬对齐鲁晚报记者说,中国一些农产品企业在国际展会上低人气、低颜值只是表象,它暴露出了中国农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农产品供给太少的结构性矛盾。这个矛盾与中央一号文件农业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一致。
高端农产品供给缺乏的背后,是整个与之配套的高端农业供应链服务的匮乏,高端展会服务仅仅是其中之一。
这几年,中国中产阶级快速崛起,国内市场迎来消费升级浪潮,进口水果量接连翻番,国际大牌果蔬企业对中国市场高度重视。“现在,进口农产品几乎完全占据了国内果蔬业高端市场,国内果蔬产业在国外现代农业机械化部队面前,几乎相当于肉搏,实力悬殊。”钟文彬说。
国内果蔬企业如何解决落后产能问题?在钟文彬看来,实际上更为迫切要解决的是中高端农产品供应链配套服务问题。
每年6月是海南荔枝上市季节,钟文彬的一位朋友经销高端荔枝“荔枝王”,这个品种一份3斤卖到100元。但摆在经销商面前的最大难题不是把这种高价荔枝卖出去,而是如何把“荔枝王”快速运出海南。
荔枝保鲜度要求非常高,在海南只能通过顺丰航空运出去。一份3斤装荔枝,物流及荔枝专用包装成本在50元,其中运输成本占到30元。即便承担得起高昂运费,但顺丰航空在海南业务繁忙,货物能不能保证及时排上运出去还是个问题。
这几年,智利车厘子迅速占领中国市场,最多占到中国市场进口车厘子的八成。春节期间,智利车厘子充斥国内各大超市及水果连锁店,价格在50元到70元一斤,这背后是优质高效的物流支撑。
欧洲最大的航空公司汉莎航空参加了此次柏林果蔬展,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智利车厘子输华的整个过程:汉莎航空先花12到14小时把车厘子从智利运到欧洲,飞机在非洲最西端的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暂停加油,然后飞往法兰克福机场,从欧洲到上海口岸还要10个小时。
这个过程中,汉莎航空还扮演了一个处理易腐坏货物专家的角色。汉莎航空运营部负责人布鲁姆在接受采访时说,汉莎航空会尽量缩短车厘子在法兰克福机场停留的时间,尽量在10小时内将智利车厘子运到中国。逗留机场期间,汉莎航空会在有限停留时间内检查货物品质和温度,确保新鲜度。汉莎航空有自己的温度柜,如果气温太高,汉莎航空会利用真空冷却和快速冷却系统将车厘子冷却下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