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警惕!正在兴起的日本“轻右翼”

  3月23日,日本第四艘直升机航母“加贺号”下水服役,由于该舰在二战中的同名舰在日本游戏“战舰收集”中颇有人气,当天的服役仪式吸引了大量游戏迷到场观礼。
     3月31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日本中小学新版“学习指导要领”,在体育课程中,新加入了“枪剑道”。所谓“枪剑”,就是枪械的刺刀,而“枪剑道”也就是俗称的“拼刺刀”。此决定一出,立刻在日本舆论界掀起了一场巨浪,日本公众对于文部省复活这项曾在战前大行其道、战后却销声匿迹的运动的真实目的十分怀疑。
  事实上,复活“枪剑道”仅仅是眼下日本诸多怪相中的冰山一角。从日本政府近期力推的枪剑道、教育敕令,再到民间借用诸多日本战前元素的动漫、游戏,眼下的日本似乎正在掀起一场“轻右翼”的潮流。它们也许不像公然否定“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的传统右翼那般“重”,却在利用更多花样翻新的方式,对战前的那个日本表达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怀念”之情。

  本报记者 王昱      

对战前日本的“乡愁”
  “文部省将枪剑道列为九种武道之一,公开在中学里教授,这种行为不过是对战前精神论的一种错误乡愁。”3月30日,在日本文部省公布“学习指导要领”的前一天,日本新泻县知事米山隆一在自己的推特账号上如是写道。这条推特迅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评论量破千。于是,有关枪剑道的论战,在新版“要领”公布之前就在日本打响了。
  虽然米山隆一的发言被不少日本网友评为“太夸张了”,但其对枪剑道是“对战前日本的乡愁”的认定却是一针见血。
  据日本《朝日新闻》介绍,按照文部省现行的“学习指导要领”,被列为可在日本中学、高校(相当于初中、高中)内教授的“武道”原本有四种,分别为柔道、剑道、相扑、薙刀道。本次新加入的“武道”则为空手道、弓道、气合道、少林寺拳法和枪剑道。
  在这些“武道”中,枪剑道显得十分扎眼,这首先是因为所谓“枪剑道”在日本是一种十分小众的运动项目。据日媒统计,目前,日本从习剑道的人口约为184万,而从习枪剑道的人口只有3.1万人,且其中八成左右为日本自卫队军官。也许正是因为其小众,文部省在今年2月公示的新版“学习指导要领”草案中,一开始并未列入“枪剑道”,后来是在国会议员、“全日本枪剑道联盟”等势力的“劝建”下才将其加入。这个做法被很多反对者视为多此一举。正如米山隆一所提到的:“如果要训练人耍枪弄棒,有剑道和薙刀道不就够了?为何要多此一举?”
“枪剑道”的前世今生
  这种多此一举的做法,令人产生了另一种不好的联想——“枪剑道”在日本,并不是一种流传悠久的运动文化,而是有着鲜明的日本战前特色的项目。
  “枪剑道”最早诞生于日本明治维新初期。明治七年(1874年),日本陆军从法国引进教官,学习法式刺刀拼刺术。但在经历了短暂的学习后,日本人很快发现,为欧洲人体格量身打造的西式刺刀拼刺术并不适合日本人。因此,明治二十年(1887年),法国教官被解雇回国,西洋式的刺刀拼刺术取消,日本开始研究传统枪术剑术,所谓的“枪剑道”源流正式开启。
  大正四年(1915年),在宝蔵院流和佐分利流等日本传统长枪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日本陆军正式出版了新版《陆军剑术教范》,“枪剑道”正式定型。“枪剑道”配合步枪射击在日本军队中的推广力度非常大,导致了日本单兵白刃格斗能力极高。早在“枪剑道”尚未成型的日俄战争时代,日军的白刃战就曾是同样信奉“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的沙俄军队的噩梦。到了二战中,“枪剑道”的战力更加恐怖,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一个日本兵在白刃战中通常能对付三名中国军人。而在太平洋战争中,日军的白刃战技术也给美军造成了极高的战损比,美军不得不允许普通士兵配备通常只有军官才能配备的手枪来防身。
  在枪剑道恐怖战力的背后,是当时的日本举国习武的风潮。据当时的“大日本武德会”统计,到1945年,日本从习“枪剑道”的人口多达500万人,其中多为青壮年男子。他们不仅从中学习了刺杀的技巧,也磨练了残忍的内心,这些人与普遍兵役制相结合,形成了日本在二战中几乎取之不尽的优秀兵源。“万岁冲锋”“神风特攻”“竹枪杀敌”甚至“一亿玉碎”这些疯狂的战术,正因此而成为可能。
  由于对该模式深感戒惧,美军占领日本后,于1945年11月发布了《武道禁止令》,全面禁止了包括“枪剑道”在内的日本武道教育。到上世纪70年代,剑道、柔道等“武道”虽然打着文化的名义相继复苏,但战前日本色彩最为浓重的“枪剑道”却始终被舆论压得死死的,只是在自卫队等机构的庇护下才勉强一息尚存。
  如果从这一角度观察,此次“枪剑道”借文部省的一纸公文而复活,其意义似乎不仅是“对战前日本的乡愁”那么简单。朝日新闻网的一篇专栏文章就将“枪剑术”比作“蚁穴”,“这座蚁穴的背后连着的是征兵制,而征兵制背后则是战争……这样下去,日本战后赖以发展的和平宪法的大坝终将崩溃。”
被“萌化”了的战争史
  其实真要说起来,如今日本“和平大坝”上的“蚁穴”早已不止这一处。在给“和平大坝”松土的工作上,本届安倍政府是很勤快的。不久前爆出的“地价门”丑闻中,大阪府的森友学园因其在幼儿园和小学试图复活军国主义教育,一度得到安倍夫妇的大力赞美。更有甚者,同在3月底,安倍内阁通过一份答辩书,宣称不排除在学校教材中采用日本战前的《教育勅语》。
  而与出自日本政府的这次“松土”相比,对日本年轻人影响更大的,恐怕是近年来日本流行文化中兴起的一种苗头。在本次对于“枪剑道”的争论中,有不少“枪剑道”支持者的留言都表达了相似的意思:“这不就是现实版的‘战车道’吗?很刺激啊,想试试看。”
  被日本网友频繁提起的“战车道”,是这几年在日本大热的一部动漫《少女与战车》中虚拟的“运动项目”,该运动的比赛过程完全是二战中坦克战的翻版,如果抛开剧情而论,该片借“战车道”比赛的开展,非常严谨地介绍了各型坦克的性能,车辆驾驶、火炮操作等诸多细节也非常考究,连配乐都严格选用二战中各国的军乐,俨然一部优秀的二战坦克科普片。
  但与真正的战争不同,剧中“战车道”的比赛不会出现伤亡,坦克手也从士兵变成了可爱的高中少女,而参加比赛的各个高中,则是二战各参战国苏、美、英、德、意等国的缩影。该剧对主角所在高中的设计十分耐人寻味——主角们所在的“大洗女子高校”原本是“战车道”强校,但该传统一度失传,后来由于少子化危机,学校面临被废除的危险,主角们为了让学校存续,不得不重新武装,坐上坦克,复兴“战车道”……
  这样一个剧本设计,让人感觉分明是在暗示什么,却又不点明。而该动漫在日本播出后,立刻受到追捧,去年的剧场版斩获了24亿日元的票房成绩,这似乎表示了当下的日本年轻人很受用该思路。
防不胜防的“轻右翼”
  事实上,类似的文化产品,近年来在日本呈现泛滥的趋势。
  2013年,日本人气漫画家谏山创因在网上发表“支持日本当年对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的言论而招致了韩国民众的口诛笔伐。吵到后来有人发现,原来谏山创将自己的政治观点早就画到了他在中日韩三国都广受欢迎的作品《进击的巨人》中了。在该作品中,人类为了躲避吃人的巨人的进攻,而被围困在名为“希娜”“罗斯”和“玛瑞安”的三重围墙之内。这三重围墙被认为是在影射“包围”日本的中国、俄罗斯和美国这三个“巨人国家”。而在片中,习惯了和平生活的墙内平民被蔑称为“被巨人饲养的家畜”,那些勇于去墙外与巨人战斗的人则被称为“自由之翼”。片中还有多个人物被认为是在向日本近代史上的“英雄”致敬。
  综观整部《进击的巨人》,虽然没有任何一处提及历史,但其政治观点已经呼之欲出了。在被韩国网友揭发了片中俯拾即是的右翼暗示后,该片在中国等地迅速遭到了封杀。
  其实严格说来,《少女与战车》和《进击的巨人》等作品算不上真正的“右翼作品”,套用米山隆一对枪剑道的评价,它们表达的只是一种对战前日本的“错置的乡愁”。与热衷于美化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否认大屠杀的老右翼、极右翼相比,这种淡淡的“轻右翼”虽然不极端,却更有趣、更容易影响日本的普罗大众,再加上日本强大的文化产业包装能力,日本年轻人几乎无力抵抗“轻右翼”的冲击,被成批圈粉。
  前不久,日本新型直升机航母“加贺号”正式下水。在日本,这种纯军事仪式通常不受公众尤其是年轻人欢迎。但在“加贺号”的下水仪式上,却出现了大量年轻人的身影。注意到该现象的日媒在对这些年轻人的采访后得知,这些人中有很多竟是日本著名网络游戏《战舰收集》的玩家。他们来观摩典礼的原因是二战中的同名航母“加贺号”在该游戏中化身为美少女登场,是该作品中的人气角色。听闻崇拜的“加贺号”复活,令这些游戏迷们十分兴奋,因而特地来观礼。而在接受采访时,一位年轻人语出惊人:“希望自卫队能‘复活’更多军舰”,他笑着说,“当然,不能让它们再上战场哦。”他不忘补上一句。
  只复活战前日本的骄傲,却不利用它们征战,这也许是当下日本“轻右翼”最具代表性的宣言。但引人忧心的是,这真能做到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