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读书是杂了,但姿势太过浅薄

     师文静

  近日,高晓松因在其节目《晓说》中解读《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经典名著而引发话题。对《金瓶梅》的解读是高晓松新节目的宣传热点,给观众预热了很久才端至人前。但没想到,观众个个不服。这说明文学作品的阅读,真是千人千面,众口难调。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谈金色变”,实际上《金瓶梅》堪称晚明社会的一面镜子。高晓松对《金》的解读基本是照着这个思路进行的。他认为,该小说之所以流传,真正有价值的是对当时社会深入骨髓的刻画,这一观点基本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但高晓松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就是急于给《金瓶梅》正名而贬低了《红楼梦》《水浒传》。他说《红楼梦》是曹雪芹预设的一个乌托邦,不涉及当时社会现实的魔幻现实主义,用现代话说就是偶像剧,很难挖掘人性的深度;而《水浒传》中人物多是一个调子下来,如武松人物性格扁平化,前后没什么变化……总之,后两部都不如《金》写得好。高晓松这样讲,观众绝对不服。其实,说到底《金瓶梅》是对封建市井社会的呈现,而《红楼梦》是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的描写,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红楼梦》之所以是一部伟大的古典文学名著,不仅因为它的艺术性,更因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这样看来,也不怪网友们批评高晓松:读书是杂了,但姿势太过浅薄,看书只看了个浮光掠影。
  高晓松解读的几个核心观点,如《金瓶梅》是妈,《水浒传》是爹,《红楼梦》是女儿;《红楼梦》学了《金瓶梅》很多人物,潘金莲被分解成王熙凤和林黛玉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等观点,其实也不新鲜,都是《没有神的所在》《秋水堂论〈金瓶梅〉》等各种畅销书中的论调。高晓松的解读并没有业内专家深入浅出的点评有深意,比如马瑞芳的《金瓶梅风情谭》等。
  数百年来,关于《金瓶梅》的争论一直存在。从古到今袁宏道、鲁迅等人对其的态度来看,《金瓶梅》确实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但“它与艳情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一观点还不够深入人心。
  文学作品本就是用来解读和言说的,也正是在不断的争论与现实映照中,展现了其艺术和文学的奇思妙想。高晓松做的毕竟是一档脱口秀节目,有失偏颇也罢,毫无新意、太过浅薄也罢,甚至有些地方完全根据自身喜好来妄议也罢,毕竟是他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任何写尽人世悲欢、滚滚红尘的小说,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可谓“1千个读者就有1千个哈姆雷特”,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