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大学校园,戏剧土壤越来越丰厚

     ◤《消失的爱人》让话剧有了外语元素。
▲《东亚十三号》给观众带来惊喜。
     今年是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110年来,大学生一直是中国话剧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山东第6届新青年大学生戏剧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今年大学生戏剧节和往届相比,创新元素再次升级,除了青春和时尚外,悬疑、音乐剧、合唱、Rap等元素都出现在了话剧中,置身其中,他们对话剧的热情与热爱会深深感染你。
  本报记者 华章      

171个剧社参与
戏剧有了新鲜血液

  今年大戏节共有31所高校,171个剧社,125部剧目参与,最终9所院校的10部作品进入总决赛。
  “这次大戏节和往届比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原创话剧占比明显上升,并在艺术质量上有很大提高。”大戏节评委会主席、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副会长丁小秋可谓山东省大戏节的发起者之一,2012年第1届到今年的第6届他一直担任评委会主席。他认为,“2012年第1届大戏节只有济南十几个高校参与,而且话剧作品基本上都是改编的,到今年第6届,参与学校已遍及全省30多个高校,且原创作品占到了近一半,剧目丰富多彩。之前大戏节主要是以济南、青岛高校为主,今年东营、潍坊、聊城等地方院校的作品质量大大提高。”
  在丁小秋看来,尽管大学生们的戏剧作品稍显青涩,不够专业,但这些作品中的青春和时尚元素给戏剧带来了宝贵的新鲜血液。“像山师雨后天台剧社的《门》,青干院纵横剧社的《消失的爱人》,尝试用音乐剧等形式表现年轻人的爱情故事,都不乏创新元素。”
  谈到校园浓浓的戏剧氛围,本届大戏节组委会秘书长杜娟告诉记者,“仅山师今年就有两部话剧进入总决赛。据不完全统计,仅山师一座高校目前就有几十个剧社。”越来越多的非表演专业和非文学艺术专业的参赛剧社和主演出现,也让本届大戏节给人以很大的惊喜。像先验剧社的《东亚十三号》,主创和主演主要来自山大的哲社学院,也有物理、能动、历史学院的学生参与;纵横剧社的《消失的爱人》主创和主演则来自青干院外国语学院,这也是大戏节六年来第一次有了外语元素的加入。“这说明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在大学校园扎根的土壤正越来越丰厚。”
体验“另一种生活”
校园剧里有酸甜苦辣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为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爱上话剧?山大先验剧社社长余冰妤表示,大一时观看了剧社的第一部原创话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非常受吸引,便在大二时加入了剧社。“话剧让我体会到日常之外的另一种生活,在剧中可以加深对人性对世界的理解,同时在剧社里也交到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据编剧、导演胡子恒介绍,先验剧社的话剧《东亚十三号》,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一列名为“东亚号”火车上发生的故事,这部剧从上学期末开始招募演员,报名非常踊跃,这学期排演了两个多月就顺利搬上舞台,“看到演出效果,觉得付出的汗水都是值得的”。
  今年初刚成立的纵横剧社在分析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后,选择了前苏联二战时期的战地爱情故事为题材,在话剧基础上融入英文歌曲跳唱、Rap、合唱等,对表演形式进行了多种尝试和创新。指导教师王影影告诉记者,“这几年一直关注大戏节,所以剧社成立之初定下的小目标就是参加大戏节。”
  山师雨后天台剧社社长许可是音乐学院大四学生,她告诉记者,去年剧社凭《爱了一个完整的梦》获大戏节新青年大奖和优秀编剧、优秀导演、优秀男演员奖。今年他们参赛的话剧《门》,讲述的是一个精神病人臆想的故事,借用了悬疑剧的元素。
  作为编剧、导演兼演员,许可认为,戏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每一部剧都有新奇的面孔和不同的表演效果,它让你永远充满期待”。马上面临毕业,许可非常留恋剧社,因为剧社给予她的东西太多太多。“记得在这部剧快成形时,剧社来了一次矛盾大爆发,大家对我的工作方式提出很多质疑,对剧本产生很多不满,几乎到了翻脸的程度,但各自经过反思认识到,我们是因为热爱戏剧走到一起的,只要好好沟通没有过不去的坎,后来终于挺过了难关,反而变得更加团结了。这些酸甜苦辣都是我们难忘的青春烙印。” 
  据杜娟介绍,大戏节决赛后将在6月初举办颁奖典礼。本届大戏节还新增设了戏剧派对,包括乐队表演,戏剧艺术,“戏剧长街宴”等项目。大戏节结束后还将组织获奖剧目到全省高校巡演,通过多种创新形式,扩大和提升戏剧影响力,让戏剧与大众生活更接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