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重视文化,发展会更有动力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6月13日开幕。省委书记刘家义代表十届省委作报告。报告中有不少“高频词”,其中“文化”出现72次,仅次于“发展”,由此可见奋力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决心。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这已经凝聚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而山东在未来的五年,不仅要着力建设经济强省,还要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建设文化强省首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小康不仅意味着物质丰富,还意味着精神富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显然不是群众追求的生活。建设文化强省还是山东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担当,山东是齐鲁文化发祥地,文脉蔚然,人才辈出,一直是不可动摇的文化高地,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山东有条件,也有能力。
  山东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一万美元,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预期增长7.5%左右,全省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仓廪实”与“知礼节”往往不能同步实现,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滋生,一些人富而不贵,言行举止失德失范,有不少人甚至连基本的文明交通、文明旅游都做不到。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也加剧了不少人的焦虑和迷茫,由发展而提升的幸福感因此被抵消不少。只有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好文化建设,才能使群众得到持续不断的精神滋养。
  换个角度看,持续不断的精神滋养也孕育着发展动力。“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处于急剧转型期的社会如果出现功利至上、道德滑坡的现象,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潜在风险,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我们对此不能不防。反之,如果我们能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全力推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全省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这股“精气神”也能成为用之不竭的发展动力,以事半功倍的效果破解全面深化改革遇到的难题。比如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在各地一直是让群众叫苦,让政府头疼的难题,一旦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就能是非立现、美丑分明,看似无解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个人的物质需求终归是有限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就会更加强烈。而文化能够以文化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高度重视“文化”,积极呼应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要求,也让群众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走在前列”的山东一定会更美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