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文化综艺节目能持之以恒吗

     在正在举办的第23届上海电视节上,《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朗读者》等多档文化综艺节目成为业内焦点。有网友追问:这样好看的综艺“黑马”会变成“汗血宝马”吗?这样的节目能持之以恒吗?

  古诗古文节目走红
黄金时段仍凤毛麟角

  《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唐诗风云会》《诗书中华》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在荧屏和互联网上都收获了较满意的收视和点击量,更重要的是,这类节目也收获了好口碑。
  来自上海电视节相关论坛的一项统计显示,尽管《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网上网下走红,但与音乐歌舞类、搞笑模仿类、游戏竞技类、明星“晒娃”类的综艺节目相比,这种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仍处于弱势。今年1到5月,占据中央电视台及各省级卫视上星频道晚间黄金时段的传统文化综艺节目仍不到5%,实属凤毛麟角。
  “当下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不是多了,而是总量和基数长期偏少。”《诗书中华》总导演王昕轶坦言。 
  有网友点赞目前以唐诗宋词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但也有观众担心,这类“拼背诵、比记忆”的节目,把年轻人引入死记硬背的误区。
  “阅读、朗诵、背诵等,是了解和掌握古诗文的基础,这是入门门槛,但如果综艺节目长期停留在这上面,显然会令大多数观众和网友无法过瘾。”参与《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命题和学术顾问工作的方笑一分析说。
  《诗书中华》主持人之一、历史学者钱文忠认为,综艺节目应当摆脱简单的“比记忆”。更多的观众希望从中学到知识和礼仪,而这都是传统文化留给现代人的宝贵财富。“所谓‘温故而知新’,‘新’这个字很重要。”钱文忠说。
综艺“清流”
贵在良性互动

  专家指出,电视和互联网都是20世纪的产物,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本身相比,网络视听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仍十分短暂,也缺乏经验可循。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文化类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普及基础文化知识“电视课堂”。21世纪初又有《百家讲坛》式的“电视讲座”兴盛一时。而今则出现了《中国诗词大会》式的“全民诗词狂欢”、《诗书中华》式的“家庭文化派对”,这样的综艺“清流”,正在变得更亲民、更接地气,一步步走进寻常百姓家。
  “古代诗词本身就融合了音乐的听觉艺术和绘画的视觉艺术,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文艺载体。对于网络视听时代而言,并非难以传播,而是更易传播。”《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定广说。
  另一方面,专家也指出,从《百家讲坛》到“诗词大会”的变迁,恰恰证明了对观众填鸭式的灌输传播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之所以受到欢迎,最终应当归结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专业学者与普通大众之间,通过综艺节目实现了一种良性互动,这也是这股综艺“清流”今后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
      (刘畅 许晓青)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