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20多个补偿器找了一个月

  刘涛在管道井下工作。
  张辛喜在清理井下挖出的大量黄沙。
  留守办公室的庞庆飞要做好后勤保障。
  黄沙靠工人一桶一桶挖出来。
  井口太低,工作人员只能跪着干。
     本报记者 李云云
通讯员 庞庆飞

  “80后”的刘涛,是商河县集中供热管理服务中心的中坚力量,他负责的外网维修,规定时间内,维修任务早已超额完成。不过,最近刘涛也遇见了今年开始外网维修后最大的难题——寻找六七年前深埋地下的补偿器。
  刘涛谈到,从去年的供暖情况来看,地下一些补偿器出现了故障,导致供暖过程中水补给等出现问题,因此今年一定要将全县所有补偿器进行检查维修。“寻找补偿器的过程中,我们维修小组发现,要想找全六七年前的补偿器,实在是太费劲了。”刘涛说。由于部分图纸缺失和道路绿化市政工程的影响,一些缺少明显标志的补偿器“消失”在商河地下。为了找到这些“消失”的补偿器,刘涛和他的工作小组只能根据经验大致规划范围,然后用铁锹、铁棍等工具挖掘寻找。集中供热中心在了解到情况后,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协调厂内维修人员前去支援,共形成三个工作小组。一个小组负责对井下情况进行摸底,另外一个小组对需要垒砌的井盖进行维修,最后再由剩下的小组给补偿器“打药”。“有时候挖了十多米也不一定找到,找到了还得将开挖的地方回填,20多个补偿器我们用了一个多月。”刘涛如是说。
  找到补偿器后,刘涛发现,地下的补偿器情况不容乐观。多数补偿器缺少填充材料,或者是坑内填埋了大量的黄沙。他略微估算了一下,有的补偿器坑内能存有10立方米以上的黄沙,受补偿器井口的限制,只能靠维修人员用铁桶一点点拎到路面上。平均一人一天得拎200多桶。有时候,井口较低,刘涛和他的同事必须得跪着处理,清理完成后,重新填料封存。“这次维修工作我们做得细致了,每一个补偿器的井口都高于地面,做了明显标志,并给各班组划分责任路段,明确责任,要求其定期巡查,确保管网不受损坏。这样一来,之后的维修保养工作进展起来就顺利了。”刘涛说道。
  进入供暖季后,刘涛的外网维修工作小组将与市民直接接触。一旦供暖出现问题,他们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抢修。今年对于刘涛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0分钟内到达现场解决问题,用户还要对他们的服务进行打分,评分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工资的多少。对此,刘涛说:“我和我的同事做好准备了。是我们的问题,啥话不说抓紧解决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我们也得帮助解决问题,让大家过个暖冬。”
“带头大哥”张辛喜: 维护检修不能放过一个螺丝钉
  本报记者 李云云
通讯员 庞庆飞

  53岁的张辛喜是所有维修人员中年龄最大的,同事们笑称其为“带头大哥”。今年年初时,微信群里汇报工作给“大哥”出了一个小小的难题。在此之前,张辛喜很少接触微信,微信拍照发图聊天不太熟练。在跟年轻的同事学习了两天之后,他的操作水平直线上升。
  根据工作安排,锅炉、除渣机等内部养护维修是张辛喜今年的重点工作。维修之前,为供暖服务了一个冬天的锅炉早已面目全非,锅炉里还有大量焦炭烧过的残留物,将整个锅炉底部盖住了。据他介绍,2#锅炉检修是比较难做的工作,对于锅炉内的松散性积灰要采用压缩空气吹灰,气源方便、空气中水分极少,不会造成空气预热器冷端堵灰,压缩空气为低温低压,维修起来才方便。由于锅炉内部光线昏暗、烟管粉尘较多、工具使用不便等原因,检修人员只能在锅炉内部通过外接照明才能看清烟管内灰尘的堆积情况。张辛喜说:“我们得钻进去,慢慢清扫,马虎不得。”
  维修保养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到冬季供暖设备是否能安全运行,因此张辛喜形容他们的检修工作“多认真仔细也不为过,连一个螺丝钉也不能放过”。他谈道,在之前对刮板机进行检修时,第一遍没有看到问题,第二遍开盖检查时,才发现刮板机的销子有要脱落的迹象,张辛喜及时修整。“这些问题要是发现不了,供暖运行中出现问题,就会造成重大事故,到时候就麻烦了。”
  一些累活,需要下大气力的工作,同事们都尽量不让张辛喜干,这让他很感动。“进入维修养护后,工作强度较大,同事们不仅仅是技术人员,还得从事清沙等力气活,他们怕我累着,不让我干,我老了,做事比他们沉稳一些,我就在最后面给他们找补找补,别出现什么纰漏。大家都干劲十足,出满勤干满点,活儿都往前赶。我们团队协作,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张辛喜如是说道。
“后勤保障”庞庆飞: 得让兄弟们吃好喝好玩好
  本报记者 李云云

  从3月份停暖之后,按照“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主导思想,商河县集中供热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就进入了紧张维修保养工作中,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庞庆飞说:“住建委的张成伟主任上任初期,第一站就来到我们单位,现场检查了设备,还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领导重视给了我们动力,这不我们又和济南热力取得合作,这让我们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同事们都干劲十足。”
  外网检修工人回到办公室后,和庞庆飞开起了玩笑,“后勤部长,咱今天吃啥好吃的?”“排骨炖冬瓜,你们可劲吃。”庞庆飞热络地回答着。今年年初,商河集中供热管理服务中心新开设了食堂,为工作人员提供一日三餐,每天制定“菜谱”也就成了庞庆飞的日常工作。
  据庞庆飞介绍,工作计划中涉及了120项维修任务,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因此同事们很少休假,有时甚至要加班加点工作。近期根据天气情况,开展了“突击周”活动,每天早晨6:30每个工作人员到餐厅吃饭,7:00进入工地,晚上7:30才能下班。同事们工作强度太大,“让兄弟们吃好喝好玩好”成了庞庆飞的“小目标”。前不久,庞庆飞就和同事们举办了篮球赛,供热中心的工作人员积极参与。“也不能老是工作,适当放松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庞庆飞说。
  他提到,如果遇到恶劣天气,他和同事们会在会议室开会学习,互相分享经验。此外,活动室里的空调已经安装完成,接下来如果遇到高温天气,不适合户外作业,工作人员将在活动室内学习专业知识。“我们现在与济南热力成功合作,我们就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必须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保证供暖工作的平稳运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