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秸秆变废为宝,成农民增收“饽饽香”

  工作人员正在帮农民将秸秆卸车 本报记者 陈晨 摄
   工作人员正在帮农民将秸秆卸车 本报记者 陈晨 摄
    本报郓城6月14日讯(记者 陈晨) 14日,记者走进菏泽市部分企业了解到,垃圾、秸秆这些曾使广大农民头疼的废品现今已经变废为宝,不仅使有限资源得到无限循环,实现了低碳绿色经济,而且秸秆还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香饽饽”。
  14日上午,记者在山东郓城琦泉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看到,农民正在将一车车秸秆送到该公司,这些秸秆将成为生物燃料,代替煤炭,进行发电。“利用秸秆发电,我们每年可提供绿色电力4.2亿千瓦时,增加农民收入1亿元,一年大约可以消耗秸秆60万吨,替代标煤1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000吨、二氧化碳26.2万吨。”该公司副总曹烽介绍。
  说起秸秆变废为宝,郓城县双桥镇苏庄村的苏本忠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我们夫妻俩到农民家收秸秆,现在刚刚收了麦子,正是收秸秆的好时候,我们一个月能挣五六百块,一年能拉100多吨。”
  据了解,秸秆变废为宝,成为生物发电的主力,不但解决了郓城及周边秸秆焚烧问题,而且项目产生的清洁热源可替代武安、黄安等周边6个乡镇燃煤、燃油锅炉,促进木材加工业提档升级,并且可以满足部分乡镇住宅小区供暖需求。
  此外,郓城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也是将垃圾变废为宝的一个典型项目。据介绍,该项目可满足郓城及周边等县的生活垃圾处理需求,垃圾焚烧处理做到无害化、资源化,年预计焚烧处理垃圾43.8万吨,年发电1.5亿度,节省标准煤10.42万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