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幸存者上岸了,真相不能漂泊

  年轻的马尔克斯是个出色的记者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 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 陶玉平 译 南海出版公司
     在传奇的一生中,加西亚·马尔克斯拥有过许多头衔:小说家、记者、剧作家、社会活动家……其中,他最为钟爱的身份是记者,他曾自豪地声称自己“自始至终是个记者”。一生中,马尔克斯所写的新闻报道数量巨大,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部非虚构作品,凸显了他不凡的写作天分。这部作品近日由新经典引进出版。
故事听起来魔幻,却是现实
  马尔克斯从小就迷恋文学,后来在父亲的强大压力下很不情愿地念了大学的法学系,中途因内战而辍学干起了新闻,先后在哥伦比亚《宇宙报》《民族报》《观察家报》等报刊担任记者并发表文章。马尔克斯撰写过体育新闻,当过报社的影评人。他最钟情的是专题新闻写作,写过一些较为著名的新闻事件,比如1955年哥伦比亚国家海军“卡尔达斯号”驱逐舰上的八名水兵落海失踪事件。
  1955年,《百年孤独》问世12年前,马尔克斯在当时的《观察家报》做记者。当年2月,哥伦比亚发生了一起海难事件,卡尔达斯号驱逐舰从美国返航时,遭遇暴风雨,八名海员被卷入海中,只有一位叫贝拉斯科的水兵抓住了一只筏子,在没吃没喝、全然绝望的情形下,海上漂流十天后得以靠岸,奇迹般生还。人生就是这样魔幻,“我什么都没做,只是在海上的10天里让自己不死,却成为大家口中的英雄”,贝拉斯科的经历震惊了世人,总统为此授勋给他,他成为全国青年的榜样,并被广泛宣传,而他本人也通过做广告挣了一大笔钱。
  马尔克斯没能在第一时间采访到这位海难幸存者,而是在一个月后,等人们早已对这个故事产生倦怠,才得到采访的机会。当报社跟贝拉斯科签下完整冒险故事的版权后,马尔克斯却提不起兴趣,他觉得这篇报道不过是“陈腔滥调”,甚至不愿在报道上署上自己的名字。
  为了给这篇老掉牙的报道增加新意,马尔克斯决定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连载这篇报道,使得报道成为一篇讲述孤身冒险经历的内心独白。从这个角度来讲,马尔克斯不仅仅是一位记者,更是一位作家。他花了整整20天时间,每天用6个小时和贝拉斯科面对面交流,然后把故事整理成文章,第二天下午见报。
  一个人在海上漂泊10天,这本身是一件极为单调的事,马尔克斯却把这10天写得惊心动魄。2010年诺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这样评价《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这本书最具挑战的是:如何才能把主人公在漂流中度过的这空虚无聊、一模一样的10天写得不重复、不野蛮?一切都是真实而感人的,既无怜悯,也无煽情。这要归功于马尔克斯的文学天才。”
  随着访谈的深入,卡尔达斯号驱逐舰遇难的真相也浮出了水面。正如贝拉斯科一开始说的,“根本就没有什么暴风雨”,而是驱逐舰违规运输了很多走私货,那些冰箱、电视、洗衣机胡乱堆放在甲板上,致使船身无法保持平衡。一阵大风刮来,舰船发生了严重倾斜,一些货物连带着八名水兵落水,而军舰却无法掉头施救。
故事背后的真相
  这篇故事被分为若干段,一连十四天在报上连载。那些错过此前报道的读者也来到报社门口,争相排队购买往期报纸,只是为了读到完整的故事。《观察家报》一时洛阳纸贵,报社门口人头攒动,为了抢先看到最新连载,很多上班族甚至不惜迟到,只为在公交车上快速地看完马尔克斯的报道。报纸销量很快就翻了一番,当社长得知海难报道预计仅连载14篇时,顿时气急败坏地说:“不行,不行,至少要写50篇!”在马尔克斯看来,读者对海难报道的兴趣如果起初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话,那么之后就变成对文学的兴趣了,而当真相公布于众时,这已经成了一起政治事件了。
  马尔克斯揭露的真相激怒了独裁者,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激烈手段进行报复,《观察家报》很快关门,水兵贝拉斯科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遭遇种种威逼利诱,尽管如此,对于这篇记述,他没有否定过哪怕一个字。贝拉斯科被迫失去了在海军的工作和荣誉,迅速从公众视野消失。直到十几年后,有位记者在一家公共汽车公司的办公室里偶然碰见了他。马尔克斯在报道中看到了贝拉斯科的照片后说,“那是一个有勇气亲手将自己的雕像炸毁的英雄”。
  写下这篇报道的马尔克斯也遭遇迫害,为了躲避追杀他被迫流亡巴黎。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告诉母亲此行是去日内瓦采访,为期两周,而实际上,他再次归来已经是3年之后的事情了。在异乡巴黎,马尔克斯时刻思念着故土,漂泊异乡的他想起了贝拉斯科,“这倒真有点类似于筏子上的漂流生活。”
  1970年,在《观察家报》刊登贝拉斯科的故事15年后,巴塞罗那的一家出版社推出了《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单行本,马尔克斯的名字首次以作者的方式出现。为了表达对那位向他讲述故事的水手的英雄行为和叙事才华的尊敬,马尔克斯连续14年将此书稿费全额支付给了贝拉斯科。
不放弃新闻写作
  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仍然对自己的新闻职业一往情深。他甚至认为,斯德哥尔摩的评委们之所以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一半原因是出于对他新闻事业的肯定。
  1986年,马尔克斯还出版了一本《电影导演历险记》。书中的主人公,著名的智利电影导演米格尔·利廷是一位流亡者,他被智利军政府列入绝对禁止回国的名单中,当时已经流亡了12年。1985年年初,他用间谍的方式,改变身份、外貌甚至神态、说话腔调,在地下民主组织的帮助下,悄悄潜回智利,领导多个以各种身份潜入的摄影小组,共同拍摄了关于军事独裁统治下的真实状况。这些胶片后来剪成了一部电视片和一部电影,在全世界公开放映,让世界看到了真正的智利。马尔克斯听米格尔讲述整个过程后,意识到这个拍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他对米格尔导演进行了长达数日的采访,整理出600页的文字,最后压缩成150页的精彩故事。
  虽然长年定居国外,但是马尔克斯持续关注着哥伦比亚的政治形势。他关于哥伦比亚政治局势最著名的著作是1996年出版的《绑架新闻》。在这本书里,他详尽地描写了哥伦比亚大毒枭巴勃罗·伊斯库巴落网前犯下的一系列绑架和谋杀罪行,以及这些罪行对哥伦比亚社会的负面影响。
  继《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中文版问世后,《绑架新闻》《电影导演历险记》以及马尔克斯游历东欧后写下的《东欧游记》也将于近期引进中国,与中国读者见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