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影像框定的人生

     □孟大雁

  我们知道,传统的电影画面长宽比例是4:3,它最适合人眼观看的效果。当电视机和计算机出现以后,它们荧屏的长宽比例,同样延续了4:3这个经历了数百年的视觉美学实践的经典。想想也真有意思,王学伦大半生的努力,都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都框定在了这4:3的天地之中。
  1976年12月,王学伦带着跳出农门的梦幻,离开山东滕县老家,来到军营。在学会了射击和投弹技术的同时,他也学会了侍弄电影放映机,开始了和4:3画面最初的接触。1995年9月,他被选调到了中央电视台济南军区记者站,和我成了同行,成了一名专职在4:3画面中耕耘求索的电视记者。在他从记者、副站长到站长的专业历程中,他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和全军组织的《请祖国检阅》、《万里海疆行》等大型系列报道,本军区的重大演习和重大典型的采访报道更是少不了他的努力。
  1998年,长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他随部队开赴抗洪一线。哪里有官兵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白天采访拍摄,晚上写稿,编辑传送图像,整个人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抗洪结束后他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抗洪抢险电视报道先进个人。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济南军区45000多名官兵火速前往抗震救灾,学伦也带着他的电视报道团队奔赴灾区。在三个多月时间里,学伦和所属部队20多名电视报道人员,用手中的摄像机忠实记录了济南军区部队抗震救灾的成果和精神风貌。
  学伦勤奋、实干,而且多思、善悟。《耕耘荧屏》一书的电视新闻部分,最能体现他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在这一部分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由他反映出的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从一个侧面或多个侧面折射出了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脉络和缩影。
  书稿中的深度报道、纪录专题片、业务探讨和文学作品部分,是学伦思考的结晶,也是他耕耘荧屏所留下的心灵足迹。《改进非事件性新闻报道》、《记者站的困惑与突围》这些论文,表现出了他的执着、进取精神,同样也是和他一样的军中电视人为心中的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思考与攻略,也从另一个方面显现出了国家和军队电视宣传事业发展过程的现实与困惑。
  回头想一想,中央电视台驻全军各大单位记者站是在1985年设立的,至今已经走过了32个年头了。王学伦也恰恰是在这个时期活跃在军内的各个领域。军改开始,随着五大战区的成立,原来的军队体制与建制已成为历史。记者站也将成为历史,使命就要终结。毋庸置疑,伴随着高清摄像机的大量运用,电视、电影和计算机的荧屏的画面比例由4:3逐渐被16:9所取代。如今的电视新闻也以宽幅画面为主流格式。4:3荧屏比例好像已经随着一个时代走进了历史的博物馆。
  影像匆匆掠过,它将预示着又一个新的帷幕跃然而出。学伦的这本书是他个人的一个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段历史的留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