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探寻文字的魅力

  《跟着部首去认字》 吴永亮 著 济南出版社
     □宋遂良

  在大学念中文系的时候,只喜欢文学不喜欢语言学,总觉得语言学枯燥、刻板,特别是文字、音韵、训诂那一类的学问,艰涩深奥,更是不敢问津。随着年岁增长,越来越认识到语言文字学的重要。中国文化之所以绵延四五千年,汉字居功至伟。汉字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审美习性等,都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我们今天读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看着“好事好事!此等事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这些文字时,似乎孔子、东坡先生和雍正皇帝就在眼前,音容笑貌可掬。没有汉字,怎么能够?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推行汉字简化,汉字改革,汉字拼音化,公布四批简化字,出现了把“意”印成上“乙”下“心”这样的非驴非马,哭笑不得。但那是在特定年代,没有人敢公开反对。时序轮转,改革开放特别是电脑普及以来,又有人热衷于用繁体字,把“泰山松”写成“泰山鬆”,把“皇后”写成“皇後”,这种无知怪戾之风,令人仰天长叹!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汉字的丑化、篡改、糟蹋、破坏,使我们这一代人像祖坟被挖一样地感到伤心又痛心。
  正是在这种心情下,我读到了吴永亮编写的《跟着部首去认字》(以下简称为《认字》)。这是一本从文字上认祖归宗、正本清源的好书。它以汉字的300多个部首统领8000多个常用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到简化字,对它们一个个地溯源追踪,将它们的“今生来世”娓娓道来,丰富而风趣。例如这个“大”字,甲骨文是一个人形,伸展四肢,人为万物之灵,故为“大”,由此引申为尊敬,便有大作、大爷、大王,大又与太相通,大极便是太极、太后、太古,然后又会意为天、夫、夭、夹、夷、奔、爽……等一系列与人有关联的字。
  《认字》还有一个奇妙之处就是它会把部首相同的字排列在一起,就像血缘相近的家族聚会,热闹非凡。例如部首为“王”的一部,便有字义为美玉、为玉器、为玉做的饰物、为人名、为地名、为植物名,为玉石撞击声音,为宝石光彩及其他等8个部落,以字义为玉器的又分圭、璧、乐器、占卜和佩玉五部分,在“璧”一类的便有:瑗、瑄、璜、璩等一组字,彼此参照,印象深刻。这在字典辞书中是找不到的。作者说,他这部书就是想“把汉字本义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现代义嫁接起来,帮助大家认字识理”。所以这是一部扩充或补充字典的书。但是它却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不枯燥,不呆板,时有幽默。如第44页“勰”,在其注释后附加一句“協、脅、脇都简化了,勰纹丝不动,是不是名人效应所致就不得而知了”。如第55页“坛”注释后另加一句“如某家酒厂为了显示文化底蕴,将一坛酒写成一壇酒,就大错特错了。可能是酒后书写”。平日在我们面前沉默不语、习焉不察的一个个方块字,在《认字》这本书丰富有趣的解释下,好像忽然变得手舞足蹈、亲切可爱了起来。
  我与吴永亮相识多年了。他对文字的关注、敏感、执着乃至痴迷,令我讶异。吴永亮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字有境,字有根,字如生灵,有性有情。每个字都是先人在大地上作的一幅画,每个字框架结构内都蕴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难怪汉字问世,天雨粟,鬼夜哭。”他成了汉字的研究者、护卫者、专家学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