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电影”,炫目更要走心
▲电影《悟空传》剧照
魔幻属性+童年情怀,
“西游”风靡多年
2013年以来,《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正在热映的《悟空传》……没有“西游电影”,都不算一年,这其中的缘由不难理解。其一,“西游”题材的国民认知度足够高,尤其是拜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和电影《大话西游》所赐,“西游”在如今的文化消费主力军80后、90后那里有着强烈的“童年情怀”加成。其二,“西游”题材本身的“魔幻”属性,尤其适合拍成“视觉奇观”的特效大片,而这正符合当下国内电影的市场风向标。然而值得关注的是,金光闪闪的票房成绩背后,“西游”题材电影的口碑却并非同样光鲜,除了口碑佳作《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动画电影之外,真人“西游”题材电影总体上看,其口碑与“最吸金题材”并不相称。
视觉特效可圈可点,
“文戏”上槽点满满
原因何在?综观几部电影的观众反馈,可以归结成:特效强,剧情弱。“西游”题材自带的“魔幻”属性决定了它注定是光影工业展现“视觉魔术”的舞台,而几部作品的视觉特效确实也可圈可点。如《西游降魔篇》的“如来神掌”、《西游伏妖篇》的“机械红孩儿”、《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终场大战,都为影迷们津津乐道。这反映出中国电影近几年在“硬技术”方面的长足进步。但在“文戏”上,却存在各种各样的“槽点”:或是对故事节奏把握不当,或是人物情感和行为动机铺垫不足,或是台词设计令人尴尬,或是强行改变《西游记》原本的故事设定却又无法自洽……
《大闹天宫》中强行加入的孙悟空与“狐妖”之间的爱情戏,生硬、流俗却对剧情推动不大,是否必需?《西游伏妖篇》中师徒四人假装翻脸骗出反派,如此重大的反转剧情却几无铺垫,是否过于简单粗暴?《悟空传》把孙悟空改成了出身神秘、行为叛逆的中二少年,这当然能够让他变得很“燃”,但同时也会让人物的行为和动机变得幼稚,主角幼稚,配角幼稚,大反派也跟着幼稚。今何在小说里还有些禅机和自省,到了导演和编剧郭子健的镜头下,就只剩懵懂的爱情和组团打怪的热血少年了。这些都成为影迷难以释然的“疙瘩”。
改编难度在于,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其实说到底,“西游”题材以及其他名著改编的最大难度是,既要满足观众的经典情结,又要超出观众的意料之外。
观众是冲着“西游”走进电影院的,如果没能满足观众的“西游”情结,观众是不会买账的。诚然,一种艺术形态转化为另一种艺术形态,必然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失真”,所以完全意义上的“忠于原著”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但是过度改编,又会失去依托原著的意义——某种程度上讲,观众在熟悉“西游”故事的前提下依旧买票入场,看的就是电影创作者如何在“西游”的大框架下“戴着镣铐跳舞”而讲出新故事,过于“放飞自我”的剧情演绎难免会让观众不知所以。然而,像《西游记》这种历经时光淘洗的经典作品,其文本已经构成了一个自洽完满的整体,要根据它的基本设定在剧情、人物等方面“另起炉灶”,又要在完成度上不逊于原著,其难度是不小的。如果无视这种难度,在改编上仓促而就,甚至只把剧情当作特效场面的铺垫和陪衬,正是许多“西游”电影的原创情节受到诟病的原因所在——观众不拒绝改编,但不走心的改编,不行。
(本报综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