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水过境,养殖别扯后腿
本报济宁8月9日讯(记者 贾凌煜 见习记者 周伟佳 通讯员 刘洋) 济宁探索微山湖区绿色产业新模式,鼓励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确保南水北调东线“一泓清水永续过境”。
“拿乌鳢养殖来说,目前还存在养殖方式粗放、池塘生产与周边水环境保护不够协调、养殖区道路不畅、湖区及毗邻航道池塘无控制排水设施、近郊滨湖池塘的多样化服务功能不足等问题。”9日,在全国池塘生态工程技术专家研讨会上,长江大学教授朱建强指出,这需要通过池塘生态工程技术来解决,比如构建项目区污水控制骨干工程、根据项目区微地形分布构建管理区和生态模式等,增强项目区水净化能力,实现池塘生态健康养殖的需要。不仅是乌鳢养殖,包括螃蟹和小龙虾养殖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全市淡水水域总面积300余万亩,占山东省的一半以上,渔业养殖面积88.8万亩。去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33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81.6亿元,居山东省淡水渔业首位。其中,鲁桥镇的乌鳢、微山湖的螃蟹、鱼台的小龙虾等有多年规模池塘养殖经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水产品,享有较高的市场美誉度。
济宁副市长任庆虎介绍,近几年,围绕南水北调东线水质达标和渔业转型升级,济宁开展南四湖渔业养殖污染防控工作,清理取缔网箱网围19万亩、生态改造8万亩,取得明显成效。在新时期,济宁将推进大湖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建设环南四湖大生态带,通过湖区50余万亩池塘生态建设工程,加快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渔业“新六产”,探索湖区绿色产业新模式,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打造渔业经济新增长极成为重要课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