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政府为小饭桌“兜底”越早越好

     中小学开学在即,小饭桌又成热点话题。无论是线下会面,还是线上“手谈”,家长们大都会聊起小饭桌——小饭桌具体在哪儿,饭菜质量如何,安全管理咋样,怎么收费,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充分的交流。当听说楼内餐饮整治可能会波及小饭桌时,这样的交流便更显热烈。
  这是一种带有某种周期性的舆论现象。因能在学校附近为孩子提供必要的餐饮及托管服务,小饭桌早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家长的不二之选。每逢开学季,为孩子找小饭桌便成了不少家长的“规定动作”,与此相伴的则是家长们对小饭桌的热议。
  热议的背后是关注,更是焦虑。家长们的焦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小饭桌“稀缺”,“餐位”需要竞争。学校不提供相关服务,有刚需的学生家长只能求助于校外的小饭桌。基于地理位置上的“稀缺性”,学校附近的小饭桌数量往往很有限,有良好口碑的就更少,供不应求成为一种常态。为了能给孩子找到一家理想的小饭桌,家长们通常得展开一场对稀缺资源的激烈竞争——没着落的要抓紧找,下手晚了可能就找不到了;有选项的要抓紧定,稍有犹豫,“名额”就被别人抢走了。另一方面,小饭桌监管乏力,服务质量难有保障。找不到小饭桌犯愁,找到了也不见得省心。小饭桌大多跻身于居民楼中,无证无照“自生自灭”,监管缺失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小饭桌的餐饮及托管服务质量几乎全靠经营者的“自觉”,全凭小饭桌工作人员的良心。在海底捞这样的业界“良心”都会出问题的情况下,缺少强有力的外在约束,小饭桌的服务质量怎么会有保障?
  对不少家长而言,小饭桌成了难题。对付这样的难题,最“有效”的办法似乎就是取缔。但是,如果没有更好的“服务方”出现,对小饭桌简单地一关了之其实是一种最不负责任的“解决方案”。合宜的应对之策应该是,尽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根本上破解小饭桌难题,以有效纾解家长们的焦虑。
  鉴于小饭桌服务对象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政府部门应该在破解小饭桌难题上唱好主角,做好“兜底”。必要的“兜底”至少应包括如下两项“工程”。其一,投入上的“兜底”——加大投入,像青岛市那样,大力建设标准化的学校食堂,努力让不得已而求助于校外小饭桌的学生们能回到校园就餐;与此同时,尽可能充分地开放校内设施与空间,满足学生在休息与托管方面的需求。其二,监管上的“兜底”——加强监管,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标准与规范,整合多部门力量对相关事宜进行综合治理。仅靠现有的备案管理和靠食药监一个部门根本无法做好必要的监管工作。应该明确并细化相关服务标准与操作规范,不仅让小饭桌经营切实有章可循,违规违法要付出应有的代价,而且,即便小饭桌最终被“迎回”了校内,这套标准与规范同样也能发挥作用,监管同样及时到位。
  做好这样的“兜底”当然并非易事。但是,作为义务教育的“配套措施”,这样的“兜底”不仅义不容辞,而且,完成得越早越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