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融合教育”推广还有重重难题

  8月28日,德州市建设街小学的部分师生到新语特教学校进行“普特融合”,与自闭症儿童一起学习、游戏。                                 本报记者 马志勇 摄
     8月28日上午,德州市建设街小学的部分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德州新语特教培训学校进行“普特融合”交流活动,普通孩子和特教孩子共同学习、游戏。记者了解到,虽然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但相关政策欠缺、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仍是开展融合教育的最大难题。家长呼吁:希望普通学校能接收特殊孩子,希望老师能放慢脚步等等孩子。
辗转多地求学被“拒之门外”
  小溪水,哗啦啦,过草地……我去大海找妈妈。”8月28日上午9时30分许,在德州新语特教培训学校(北校区)融合班里,老师正带着自闭症孩子和部分普通孩子一起进行语言课训练。因为有新伙伴的加入,11岁的小岳岳和小伙伴们显得异常兴奋,每次跟读课文小岳岳总会故意提高声调,偶尔会奋力拍打面前的课桌。10时许,两个学校的孩子们开始在院内进行互动游戏,小岳岳一下就从凳子上蹦了起来,欢呼着跑来跑去,老师和同伴也都被他感染开心地大笑起来。
  乍看上去,小岳岳和别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下课后见到老师还会主动微笑打招呼。但其实,小岳岳很小就被诊断患有自闭症。新语特教学校(北校区)曲老师告诉记者,小岳岳刚来学校那会儿,和老师、同伴几乎没有交流,需要大家一起参与的活动他都很少参加,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自己呆着。“我们已经有经验了,一看这个孩子就属于比较典型的自闭症表征,家长也是辗转好多地方挺不容易。”曲老师说。
  小岳岳出生在四川,6岁时跟随父母来到德州。虽然很小被确诊患有自闭症,但父母依然将他送进了德州一所普通的民办幼儿园。“想法很简单,就希望他跟普通孩子一起上学有利于他的康复。”岳爸爸告诉记者,在幼儿园待了两年后,小岳岳面临上小学的困境,他曾辗转多个学校,但一到“面试”环节,就会被无情地“拒之门外”。无奈之下,岳爸爸将小岳岳送回四川老家,将其安置在一处乡镇小学就读。“读了四年,学习能力一点没提升,老师不可能因为他一个人放慢教学速度。”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岳爸爸于年初将小岳岳送到新语特教。岳爸爸和多位家长希望:普通学校能接收特殊孩子,老师能放慢脚步等等孩子。
融合教育之路还很艰巨
  据了解,目前德州市新语特教学校内共有160余名自闭症患儿,最小的仅有两周岁,最大的32岁。据德州市新语特教学校校长李国俊介绍,目前校内有两种培养孩子的渠道:一种是待孩子康复到一定程度,鼓励其到普通学校就读,数据显示,目前该校已有7名左右的孩子进入普校学习;另一种是在校内接受9年教育,然后进行职业培训,并最终送入爱心企业,数据显示,该校建校12年来,仅有两名学生成功就业。
  “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永远不能划等号,融合教育是大势所趋。”在李国俊看来,最理想的一种方式就是,特殊孩子能够回归普校进行融合教育,然后再进入特校接受职业培训,最终走上社会、融入社会。她坦言,近年来,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学生数量明显增加,但相关配套政策欠缺、师资力量薄弱、公众对融合教育的理念理解不够等,仍是开展融合教育的最大难题。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社会上不论是家长还是教育方,对于特殊儿童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一听说是特殊儿童,家长怕影响自家孩子,教育方也害怕出了问题担责任。其次,一些学校虽然愿意接受特殊儿童,但受制于没有特教老师,只好婉言拒绝。
  “希望家长、所有教师以及整个社会都可以给这些有着特殊需求的孩子们更多理解和耐心。”在她看来,同伴干预是增加含自闭症在内具有社会交往障碍儿童与普通同伴之间社会交往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真要推行融合教育,还需要政策和制度层面的支持以及财政经费的投入到位来保证专业师资,再就是呼吁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到特殊教育中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