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平凡岗位做有技术好工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低油价寒冬期,胜利油田东胜公司牛庄采油管理区综合维修站副站长张惠滨时刻牢记这句话。他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用自己的行动在普通岗位上做有技术的好工人。
  本报记者 邵芳 
通讯员 于佳 燕腾


30余项成果服务生产

  在牛庄管理区,过去井场加热炉更换烟筒,需雇佣吊车外加3个人配合,用时2个多小时。现在只需一人操作30分钟就可以,成果发明者正是张惠滨。
  和许多“油二代”一样,最初走上工作岗位时张惠滨的生活也是两点一线,上班跟在师傅身后,按部就班的完成每一项工作,到点就回家。久而久之,电气焊专业毕业的他就觉得,总这样碌碌无为不仅发挥不出专长,生活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有一年,全国职工技术创新工作会议在胜利油田召开,会上涌现出的创新成果让电视机前的张惠滨眼前一亮。他觉得,为什么不能根据生产需要自己也研究些东西呢?于是他在工作中开始琢磨。
  他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一有空就拿着专业书籍刻苦钻研。多年里,他先后自学《焊接工艺学》、《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等20多本专业书籍,至今抽屉里仍有十几本学习笔记。通过不断学习,他在理论方面也积累越来越多知识,并最终转化到生产中。
  技术革新一直是张惠滨作为提升自我的一个目标。多年来,他先后研究的单井罐加热点火装置、单井储油罐卸油翻转装置等成果,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16年他研究的延长水套加热炉使用寿命获得东胜优秀QC成果三等奖,自主研发的小成果、专利30余项,研究申报的油井盘根压冒定位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自主维修降本15万元

  创新给张惠滨带来自信,也吸引他把更多心思用在生产中。有一次,他发现管理区抽油机控制柜运行电流过大、能耗过高。他向,“如果能将控制柜实现智能控制,是否就能为管理区节省开支呢?”
  他带着站上员工连续几个月重复取数、测算等工作,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最终他通过合理设置电机运行电流,根据额定电流实现自动切换,研究出一套“抽油机三段式智能控制柜”,为管理区年节约电量16425千瓦时,节省电费2.3万元。此外,该设施降低设备故障发生概率,提升检修工作有效性、及时性。
  还有一次,牛15井场储油罐穿孔后,张惠滨迅速赶到现场。原来,该罐因投产时间长出现腐蚀。储油罐体积大、吊装拆卸繁琐,加之返厂维修时间长。于是他们雇来吊车,自己动手对穿孔部位维修焊接,很快就把储油罐修好。
  为避免再发生类似情况,他带着员工细致研究,总结出较成熟的维修方案,先后维修4台储油罐,实现单井储油罐自主检修,为管理区降本15万元。

设备完好率98%以上

  从走上综合维修站副站长的那天起,“时时处处走在前列”成为张惠滨始终牢记的一句话。
  由于原油生产24小时连续运行,维修工就像医生一样,设备一旦发生故障,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随叫随到随修。
  年初的一场大雪后气温骤降,给生产运行带来更大的困难。傍晚快下班前,张惠滨在巡线时无意中发现牛15-X2至牛6计量站管输出现渗油迹象。他马上向生产指挥中心汇报并回宿舍换上工装又赶到现场。经过判断,他分析是地下输油管线穿孔刺漏所导致,于是迅速组织维修队员。
  输油管线临近农田与苗圃,机械施工极不方便,加之夜间手灯照明受限,增加了查找漏点的难度。张惠滨就带头拿着铁锨清除保温层,顺着油迹仔细查找每一个角落。经过几遍摸索,渗漏点终于被找到。他带着员工拆除穿孔段对管线进行更换,直到凌晨管线才焊接完成并投入使用。
  正是凭借着这种对工作的执著与认真,在张惠滨的影响和带动下,维修站员工都像“专家”一样,对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确保所有设备设施都保持健康状态,使设备完好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