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纪录片《寻找手艺》——“手艺”文化靠什么吸引人

     □闻一
  近日,一部由非专业人士拍摄的纪录片《寻找手艺》在网上走红。三位主创历时三年,辗转23个省份,以行走式记录的方式,将199位手艺人和144项传统手艺带到观众面前。该片上线后引发热烈反响,有网友表示,自己“沉浸在中国传统工艺里,一点都不想快进,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流传下去”。截至10月底,《寻找手艺》在各平台播放量接近200万,弹幕数量接近4万条,豆瓣评分高达8.7分。
  《寻找手艺》其中一集记录的是面塑艺术,面塑是集美术、雕塑、服饰、化妆及造型艺术为一体的手艺。今年22岁的郎佳子彧是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人,他的爷爷郎绍安是郎家面塑的创始人,曾经拜“面人王”赵阔明为师,冰心早年间还曾发表文章称赞“面人郎”的手艺。早年间,郎佳子彧的爷爷郎绍安走街串巷捏面人,江米面混合普通面粉的面团经过他的揪、挑、压、搓、滚、碾、剁、拨,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或民间传说中的主角。郎佳子彧从三岁起开始跟父亲学习捏面人。现在,为了更接地气,吸引更多年轻人,郎佳子彧在创作面塑时,融合了小黄人、篮球、王者荣耀等当代流行元素,让传统手艺焕发新形象。
  近年来,不仅是《寻找手艺》,不少与传统手艺相关的纪录片、影视剧都得到网友热捧。其中,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因为展示了故宫文物的修复过程以及文物修复师的匠心世界而走红,在豆瓣获得了9.3的高分。比如片中记录的宫廷钟表修复师王津师傅。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他戴着放大镜、手持工具,专心修复一座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试图让钟顶上铜制的小鸡翅膀能随音乐动起来。这是乾隆皇帝用过的一座钟表,它有报时功能,更具观赏价值——钟表的顶上有个“农场”,农户、家禽、模拟流水全都可以生动地展现。王津还曾参与修复铜镀金雄鸡动物座楼阁式钟,他们几位修复师傅耗时八九个月,才将钟座上的凉亭、雄鸡、盘蛇、栖鸟修复如初。王师傅说,“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断。”
  “手艺”文化为什么能够吸引人?为什么它们能够传承不衰?农耕文明是一种历史创造的文化,在工业化时代,其价值依旧不能被忘记。当手工做的活儿最初被机械化所替代的时候,人们可能认为机器做的活儿更好、更有规则,可是,当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慢慢会发现,手工做的活儿才更有味道,因为它有人的智慧存在,它有生命的气息在里面。“手艺”文化就是这样。这里面有历史,有人文,有人的精神,有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有生活的积淀。“做精做细”,体现的是真正的文化。“手艺”是逐渐积累、代代传承、慢慢发展而形成的,它体现的是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追求慢工出细活的文化品质。
  看到这些民间手艺记录影像,我们可以感受到,手工艺人和他们的手艺、他们的产品,连同他们的环境,形成一种无形的温暖。这种温暖超越了文字的表达和图像的记载,这就是中国的工匠精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