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当代艺术,请好好说话

     逛博物馆时读不懂拗口的介绍?厌倦了复制粘贴不知来处的鸡汤?日前,一篇名为《中国当代艺术编瞎话速成指南》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章戏称,“读完该指南,就可以摇身一变,跻身新一代中国前卫艺术行业从业者”,并给出基础词汇和进阶语法教学。看似无厘头,其实也是对当代艺术刻意制造和大众语言隔阂的一种讽刺。不少相关从业人员在转发之余,也感慨自己常常遇到类似的困扰。当代艺术为何不能好好说话?

  该指南分为“基础词汇”和“进阶语法”,在“基础词汇”部分,作者娄良将日常词汇与当代艺术的“编瞎话词汇”关联对应,通过例句赏析讲了如何把一个买煎饼的普通故事,用高大上的当代艺术文体包装出来。如“将煎饼师傅一边摊煎饼一边哼歌,改编成传统街头艺术家打破了经典东方餐饮文化与流行音乐即兴演作的边界。”
  在“进阶语法”部分,作者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艺术什么词都往大了说,“有抽象的绝不选具体的,有模糊的绝不选明确的,有复杂的绝不选简明的,尽量选生僻、抽象、词义涵盖内容广的词汇。”比如“煎饼是代表当代日常饮食文化的高温手工艺术品”。还要尽量模仿英语使用大量修饰性从句。“特定称谓、突出强调的内容不加双引号,显得这些内容自己司空见惯。每行尽量只出现一个逗号或句号,并否认顿号的存在。”
  有网友分析,这个指南戳中了普通大众看不懂艺术阐述或评论但又想看懂的点。艺术评论家、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会员张未认为,语言上的故弄玄虚其实可以反映当代艺术界更本质的一个问题——理论焦虑。
  “又简单又清晰地用理论解释创作,这个任务需要长期学术训练、严格的语言训练才能完成。但这些年社会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大量艺术需求、展览需求导致了大量理论需求和学术需求,人们急于创作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而没时间把心思花在材料研究和艺术经验研究上;人们急于写出有理论感的文字,而没时间去仔细推敲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拉康和许多哲学概念的用法和边界。”张未称,由于相关人才缺乏,现在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都必须武装上阵,拿理论来指导艺术家,为了显得专业和高端,只得用本就一知半解的哲学词语炮制出许多言辞不通的文章,而互联网在其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代艺术需不需要被大众了解?艺术批评家姜俊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当代艺术的话语应该要落地。“但问题是,我们的学者无法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把西方传到中国的问题说清楚。另一方面,需要有更多从事艺术批评、艺术中介或者艺术教育的人把某些生涩的东西变得更明白。”    (钟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