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网

新工艺助力稠油高效开发

     本报3月20日讯(记者 邵芳 通讯员 时维涛 陈军光) 近日,胜利油田鲁胜鲁源采油管理区对胜2-平104井实施冷采降黏技术后,日产油量由0.9吨提高到3余吨,标志着该公司在稠油开发中探索实施二氧化碳降黏初见成效。
  1月29日,注入二氧化碳和油溶性降粘剂并持续闷井25天后,胜2-平104井实现自喷。胜2区采油站站长吕洪泉清晰地记得,当天下午油罐车陆续拉油三次,“这样的场景,整个管理区都很少见。”
  其实,二氧化碳冷采降黏开发在油田早有先例,鲁源采油管理区也曾在三年前,对5口稠油井探索应用这项技术。试验虽然成功,却不像胜2-平104井增产这么明显,但这个管理区一直将冷采降黏作为技术攻关的重点。
  胜2-平104井于2011年投产,因黏度达19096毫帕/秒成为典型的稠油井。开发初期,管理区在采用井筒电热杆加热降粘的同时,运用蒸汽吞吐技术增加稠油的流动性。由于蒸汽压力高且影响周边井生产,后期取消了传统的注汽技术。2016年,这口井因低产低效进入间开阶段。
  “去年技术攻关时,技术人员再次提出二氧化碳降黏的方法,并在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关键环节的精准设计,为后期开发奠定基础。”鲁源采油管理区经理韩宗元说,前期,他们与勘探开发研究院稠油室密切结合、模拟实验,最终确定了实施方案。在注入二氧化碳阶段,管理区创新采取“间断式”注入方法,确保效果最大化;在开井阶段,根据井压及时延长闷井周期,最终促成了理想效果。
  据统计,自实施冷采降黏技术以来,该井取消了电加热,此举既降低能耗,每年还能节约电费9.6万元。按照日增油2吨、有效期8个月计算,仅这口井就能创效35.9万元。“下一步,我们还将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二氧化碳冷采降黏的应用规律,为高量高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韩宗元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