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日 星期一 编辑:李蕊 组版:曾彦红 校对:张慧
家园
C04
济 宁 国 家 高 新 区
文/图 本报记者 孔茜通讯员 宋齐
“全科社工”帮着办
业务办理更省心
5月29日,记者走进西闸社区便民服务站大厅,便被悬挂于墙面和摆放着的展板所吸引。只见标有西闸社区代理代办制度、全科服务办事流程、政务服务代办事项清单等字样的展示牌简洁明了,驻足阅读,便能了然于心。“现在业务办理很方便,只要带齐材料来,‘全科社工’就能帮着办,在休息区坐一会就给办完了。”谈及“全科社工”的服务,居民吕女士不禁竖起大拇指,表示自己不仅受益更满意。
“目前,‘全科社工’共有4人,能办理包含大病救助、门诊慢性病申请、低保等在内的19项业务。”济宁高新区东西闸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孙璐称,所谓“全科社工”是指全面掌握社区各项工作技能的社区工作者,具有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优势,一个人就可以为有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而为使辖区居民得到更优质的服务,作为“全科社工”试点的西闸社区,已于今年3月份正式推行“全科社工”服务模式,通过在大厅增设“全科受理服务窗口”、提供帮办代办服务等方式,实现“前台接待、全科受理、全能服务”。此外,大厅内的志愿者服务站,还可为办事居民提供业务指引、免费复印等服务,最大限度地为居民提供便利。
创新服务模式
主动服务暖民心
“社区每天都会安排两名社工办理业务,两名社工提供代办服务,目前,一个月已为居民帮办业务20余件。”谈及服务模式的新变化,孙璐有着说不完的话。他说之前窗口为“单一窗口”,以提供咨询服务为主。而现在所推行的“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则进一步梳理了窗口职能,优化配置了人员,实现了由“坐等服务”向“主动服务”,由“轮流值班”向“专人受理”,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的转变。
此外,针对辖区内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全科社工”还采用家中走访的方式,上门听取诉求、介绍政策、收取材料,全程帮办所有手续,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围绕社区居民需求,街道梳理出了代办帮办协办事项清单19项,并通过专题培训的方式,提高‘全科社工’的业务能力及综合服务能力。”济宁高新区洸河街道为民服务中心主任贾宝利介绍,“全科社工”是街道深化社区治理、创新政务服务的重要实践,通过“全科社工”前台受理事项,后台沉入社区网格的方式,挖掘居民需求,提供社区服务,让社区居民不论在社区居委会还是在网格里,都能方便快捷的了解政策、办理事项。
据了解,高新区洸河街道将持续深化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把社区细分为若干网格,按网格各司其职,助力建立起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反映民情、迅速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的社区管理服务长效机制。
变“轮流值守”为“专人受理”,变“单一服务”为“综合服务”,变“专门专岗”为“全科能手”……济宁高新区洸河街道西闸社区作为先行试点,推行“全科社工”数月以来,主动作为,形成了“一窗式受理、一口清导办、全科式服务”的社区工作新机制。可帮助辖区居民帮办、代办、协办涵盖社会保障、计生卫生等19项业务,让居民尽享便捷式贴心服务,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全科社工”为居民讲解业务办理流程。
关爱困境儿童公益行动结对帮扶启动仪式在济宁高新区举行 不让一个身陷困境的孩子掉队
本报济宁6月2日讯(记者 王博文) 5月30日,“爱心帮我成长,成就未来梦想”关爱困境儿童公益行动结对帮扶启动仪式在济宁高新区举行。
济宁高新区工会主任秦秋来在活动上指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事业接班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们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和健康成长环境,特别是不能让一个身陷困境的孩子掉队。高新区连续5年在全区发起爱心帮我成长结对帮扶倡议活动,组织动员各界爱心企业、公益团队和个人争当爱心妈妈、爱心爸爸,关爱困境儿童群体。开展活动以来,全区有100多位爱心人士、30多家企事业单位与困境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在扶贫救困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他希望本次活动能带动更多的爱心企业和公益团队、爱心人士,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到扶助困境儿童群体的活动中来,让更多的困境儿童能够体验到全社会对他们学习生活的关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同时也希望得到帮助的孩子们能把今天的爱心化作明天对国家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化作克服困难、发奋学习的巨大动力。
仪式上,志愿者代表宣读了《“爱心帮我成长,成就未来梦想”公益行动倡议书》、“公益爱心企业”代表进行了发言、“公益爱心企业”与各街道结对并捐赠助学金。仪式上还为爱心企业颁发“公益爱心企业”荣誉奖牌。
儿童节 收“大礼”
5月31日,中建一局济宁府项目部到济宁高新区第二小学开展“书香迎六一,阳光伴成长”爱心捐赠活动。现场,项目部为学校捐赠了200余本图书,为2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送上了书包、学习用品等礼物,并为10名家庭较为贫困的学生送上助学金。
本报记者 王博文 摄
接庄街道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五大工程” 夯实党建基础,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济宁6月2日讯(记者 邓超) 接庄街道实施“五大工程”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产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倡导文明新风,夯实党建基础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基础设施,筑牢乡村振兴。对村内环境、广场、绿化等基础设施连片治理,优化提档,硬化道路总里程184公里,新建及修复各村下水道19500米,绿化面积达到19000平方米。完成13个村、4000余户的煤改气任务,完成38个村、10419户的改厕任务,新建公共冲水式厕所13所,建设休闲健身广场38处。
实施产业发展,支撑乡村振兴。对村庄进行集体规划,成功探索出“产业体验+文化旅游+民俗观光”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引入适合本地水土条件的兼具观赏及经济价值农作物;利用废弃窑厂建成330亩的灌婴休闲生态农业园,带动村集体经济及周边村庄发展。
提升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47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提升教育软硬件环境,新建南集小学、中心幼儿园竣工并投入使用。实施矿外路、海川路、荣昌路等道路建设和村内“户户通”工程。新建24个农村卫生室,改善农村医疗条件。
倡树文明新风,推动乡村振兴。整合文化站、妇联、团委等资源,开展惠民演出。依托微信平台建设学习阵地,常态化开展好书分享、学习强国APP网上浏览、全民读书日和学习之星评比活动。
夯实党建基础,引领乡村振兴。深化“一体两翼”党建工作法,将基层党建与接庄发展深度融合。建立红色文化馆,打造接庄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搭建廉政教育平台。以“党建+乡村振兴参事会”模式,推广丁庄党建“三亮三清”品牌建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