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情系泉湖带走黄河水声
2019年06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魏敬群

  余光中(1928—2017),福建泉州人,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梁实秋语)出版有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
  2001年春,以《乡愁》一诗闻名海峡两岸的余光中应山东大学邀请,来到济南,住在山大专家楼。专家楼外,梨花似雪,桃花夭夭,樱花串串,海棠树高花繁。但令余光中一见就倾心,叹为群艳之尤的,是丁香。初春的济南,到处盛开着丁香,“簇簇的繁花压低了细枝,便成串垂在梢头,简直要亲人,依人。”这情景一直萦绕心头,余光中后来写了《丁香》一诗,便有“叶掩芳心,花垂寂寞”之句,“不但写实,也借以怀念李清照,中国最美丽的寂寞芳心。”余光中欣赏似锦繁花,却更推崇沧桑古木。“灼灼群芳只争妍一季,堂堂松柏却支撑着千古。”从济南的千佛山到灵岩寺,从岱庙到孔庙与孟庙,他看到“守护着圣贤典范、英雄侠骨的,正是这一排排一队队肃静而魁梧的金刚。”
  余光中游览了趵突泉和大明湖,去了泉城广场,他站在泉标之下,似乎感受到山东的脉搏,“那泉标的造型由三股清泉从地下喷薄而出,把一个滚圆的银球,若即若离,像一颗飞溅的水珠捧在掌中,其状隐隐含着古汉字‘泉’的篆体变形。”广场上的巨型荷花喷泉,也让余光中印象深刻。“广场的东端有不锈钢塑成的十二瓣巨型荷花,瓣尖翘起,妩媚中含有活力……荷池与泉标遥相呼应,印证了济南处处涌泉,满湖荷香,以泉育荷的生机活力。”广场东侧的文化长廊,则被余光中称为他“在山东所见最有深意、最为动人的现代建筑”。尤其是那12尊山东圣贤的青铜塑像,更让他肃然起敬。他说,这些铜像“引我们见贤思齐,取法乎上。于是这神圣的长廊无限伸展,与四千载的历史悠悠的华夏光阴等长。青铜不语,而我却领悟了很多。”
  4月2日,面容清癯、满头白发的余光中面对500余名山大学子演讲。动情之下,余光中朗读了他那首著名的《民歌》:“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等到第二遍,台下的500余人便群情激昂,一齐应和。他高呼一声“风”,群呼“也听见”;他高呼一声“沙”,群又应“也听见”。现场的热血呼应胜过黄河的雄浑涛声。
  虽然梦过黄河,写过《黄河》,余光中却从未到过黄河,用他的话说是“黄河的奶水没饮过一滴”。于是,返程前一天,余光中一行来到黄河大坝上。脸上有风刮的细沙,脚下是浑浊的河水,“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阔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余光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了黄河的近水处,颤颤巍巍、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进黄河。他后来在文章中写到当时的感受:“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余光中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第二天,余光中穿着泥鞋登上飞机。回到台湾,他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余光中《山东甘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