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岁月见证洸河街道黄庄村的美丽“蝶变”
村民变居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9年06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19年6月17日 星期一 编辑:李蕊 组版:曾彦红 校对:邓超
新城
  济 宁 国 家 高 新 区
C03
  泥瓦房变小洋楼
居住环境更舒适了

  清晨,泡一杯浓茶,铺开宣纸挥毫泼墨是扈长印感觉最为惬意的时光,转眼数十年,对于现年70岁的他来说,现在生活的点滴都成为了他书写创作的源泉。
  “原来家家户户都没什么钱,房子都是泥砌起来的,墙面歪扭七八,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危房’。环境也不好,村里的大坑整天臭烘烘的……”回忆过往,这位土生土长的黄庄人感触颇深,有着唠不完的家常。之前,买菜都要赶集,每次骑车都要花费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一买就是几十斤的菜,足够一家人一个月的口粮才行。但由于蔬菜储藏时间有限,往往一家人还没吃上几顿新鲜菜,便开始了吃“烂菜叶”的生活。
  而自1990年搬进黄庄社区后,泥瓦房变成了二层小楼,吃水用上了自来水。“现在生活是真的好,吃的好、住的好,家庭也和睦。”扈长印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不断进行提升,黄土路变成了沥青路,干净整洁,闲置空地也盖起了小高层,一家几口人不用再挤在一起过日子了。而社区门口的超市,更是成为了每日遛弯必选地,让天天吃上新鲜菜不再是幻想。
  现如今,社区楼房不仅宽敞干净,就连寒暑天也不再是难熬之日。集中供暖让家里热腾腾,无法进行气代煤的片区,政府则为其家家装上了空调。“今年过年,就给我们家安完了空调,生活品质提升了一大截。”过着越来越好的日子,扈长印打心眼里高兴。
产业振兴支持发展
居民职业选择更多样

  俗话说,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经济发展、就业环境的改变。曾祖祖辈辈是地道农民的黄庄人,阔别农田之后,可选择的职业则较为局限。“当时村民主要以农耕为主,人均年收入只有千余元,一些不满现状的青年们多选择外出打工,可无奈周边厂子少,只能选择干建筑或开大车等体力活。”已经生活在黄庄30年的外来媳的刘秀英,也曾是外出打工青年们的一员。直至2006年,才重回黄庄村委工作。
  “村里开过奶牛场,办过小工厂,现在建起的工业园更是吸引,不少企业前来办厂。”随着高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探索致富之路的黄庄人也不甘落后,经过合办工厂、集资盖房等多种方式,一处处高楼拔地而起,兴建的厂房让不少外出漂泊打拼的年轻人陆续回到家乡。而集资筹建的工业园则让黄庄人摇身一变成为了“股民”,享受分红。
  “现在企业多、厂子多,技术工一个月能拿六七千,谁还愿意跑远地呢。”不仅如此,就连退休的居民也不愿“闲在家”,在社区附近做起了保安和志愿者,服务左邻右舍,尽最大努力解决家家户户所出现的问题。
多样文娱活动可选
居民文明意识大提升

  “没有什么事我就会呆在这里,只要孩子们想学书法,我就免费教他们练字。”退休多年的扈长印是一名书法爱好者。平日里,他便在村委安排的门面房里免费教授书法。每逢放学或周末,便是他最为忙碌的时刻,教授书法知识,辅助学生练习。“这些字都是五六岁的孩子写的,写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随即,扈长印逐一展示着学生们的作品,满眼透露出宠爱与自豪。
  “为了使居民业余生活更加丰富,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还配备了图书室、未成年活动室等活动场所,每日都有不少人前来看书学习,唱歌跳舞。”刘秀英说,自搬入黄庄社区后,居民在享受宜居宜业环境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我素养与文明生活理念。之前由于生活习惯的转变,有些居民时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现在居民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读书、健身、休闲娱乐上,“拌嘴”的事自然也少了,家家和和睦睦,其乐融融。
  “现在的生活真是越过越好,居民素质也大大提高,谁要抽根烟,烟头一定要找到垃圾桶才扔。”看着社区的点滴变化,在此生活了近50年的马洪感慨万千,只愿岁月静好。

  文/图 本报记者 孔茜 通讯员 宋齐

  黄土路变成了沥青路,庄稼地变成了商住区,泥瓦房变成了社区楼房……70年来,洸河街道黄庄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曾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社区居民。现如今,生活条件变好了,就业环境提升了,业余文娱活动形式多样,就连居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不小的变化。

  平日里一有时间,居民就会到社区服务中心看书学习。
高新区举办“巾帼心向党 礼赞新中国”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 接受红色教育,展现巾帼风采
  本报济宁6月16日讯(记者 张慧) 14日,“巾帼心向党 礼赞新中国”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在高新区黄屯街道金色嘉苑社区举行。现场,通过参观黄屯乡史馆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涂鸦等系列活动,感受时代的变迁,接受红色教育。高新区机关、黄屯社区妇女代表40人参加活动。
  在“巾帼有梦想 我为祖国献贺礼”主题涂鸦活动现场,妇女代表在白色的T恤衫上挥洒创意,不一会儿,色彩斑斓的T恤纷纷出炉,“国旗”、“中华”……各种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相关的元素出现在了T恤上,妇女代表用各式各样的图案与文字纷纷表达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随后妇女代表在“巾帼心向党 礼赞新中国”条幅上庄严签字,寄托着自己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祝福。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伴随着音乐的响起,妇女代表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跟随着旋律深情歌唱,活动在《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声中达到高潮。
  “通过对黄屯乡史馆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我感受到了新兴社区发展态势,我们民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活动现场,妇女代表梁丽说,妇女同志通过在T恤上进行了涂鸦、共同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内心的爱国之情得到极大地释放和提升。
  “本次活动通过开展‘铭记历史 牢记使命 坚定信念跟党走’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广大妇女同志‘感恩中国共产党、感恩伟大祖国、感恩新时代’的内心情感得到了升华”。活动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围绕“唱响祖国颂歌、写出家国情怀、献礼祖国华诞”主题开展的本次活动,让更多群众参与了进来,在共庆祖国华诞、共享祖国荣光、共铸中国梦的热烈氛围中,激励了广大妇女同胞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体现新担当。

清华大学“洞察中国” 感受济宁高新区发展
  妇女代表们挥舞国旗,深情歌唱。 本报记者 张慧 摄
  本报济宁6月16日讯(记者 王博文) 10日至12日,来自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经管学院、社科学院等14名中外学生在济宁高新区开展“洞察中国”全球胜任力实践活动。通过跟班观察、专题调研、参观考察等方式,让学生零距离观摩学习相关机构中高层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了解并体验济宁高新区发展。
  实践活动中,中外学生“1+1”结对参与,跟班观察他们的社会导师,通过亲身感受政府部门的工作日常及工作状态,深入了解高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活动期间,学生们还实地参观了如意集团、广育堂医药等济宁高新区企业,了解高新区在全面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据了解,清华大学“洞察中国”全球胜任力社会实践始于2016年,迄今为止已开展9次,覆盖了来自30余个国家的225名同学。与往年不同,本次济宁行活动具有沉浸式体验,零距离观摩;管理者视角,多角度思维;跨文化沟通,合作式学习等众多特点,本次活动的开展,将更加密切校地双方合作,为高新区乃至整个济宁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